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冬至,重在藏补,补对顶一年,最全冬至养生攻略送给您!

  冬至,重在藏补,补对顶一年,最全冬至养生攻略送给您!

  冬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

  冬至,又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达到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

  因此,冬至日也是北半球黑夜最漫长的一天。过了冬至后,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来愈长,黑夜愈来愈短。

  古人说:“冬至一阳生”,指的就是阴气到冬至时盛极而衰,相反的,阳气则从此开始萌芽。

  冬至养生,重在藏补

  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于静止,休摄生息的时机,人也要顺应这一时令,遵循“冬藏”养生之道,做到多“储存”,少“透支”,要在“藏”字上下功夫,在“阳”字上作文章,即是要“潜藏阳气”,以增强机体的御寒和抗病能力。

  “藏”,一是有收藏之意,正如古语所言“冬时六合气闭,血气伏藏,人不行劳作汗出,宣泄阳气”。意即“安身静体”,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而有利于阳气的潜藏;节欲蓄精,减少房劳,避免耗精伤气。二是指少动,少干活,干活也勿过度操劳,以免扰动在内的阳气。

  注意防寒保暖

  冬至虽然是数九的第一天,还不是最冷的时候,但气温已明显下降,且越来越冷,所以外出时必须注意及时添加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好、又要柔软宽松,同时不宜穿得太紧以利气血流通。

  双脚的保暖尤其不能忽视,谨防“寒从脚起”,平日可多用热水或中药泡脚,以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也可以用一些温阳散寒的药物熬成药汤浸泡双脚或全身,使身体处于温暖状态而不致耗损阳气。

  保持适量运动

  中医有“动则生阳”之说,即运动有助阳气生发,也可以改善体质。可进行适当运动,加强身体锻炼,但要做到劳而勿过,切不可大汗淋漓,避免损伤阳气和阴津。

  每天保证半小时的走路时间,坚持快步走,尤其是在卵石路上行走,能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可以疏通经脉、调畅气血、改善血液循环。平常也可以坚持用冷水冼脸,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饮食注意多补充热量

  在饮食方面,应注意热量的补充,多食用些味甘性温的食物,如核桃、大枣、花生、洋葱、番茄、韭菜、桂圆、生姜、巧克力、红糖、芡实、荔枝等,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温热性质,有助于人体蓄积热能。

  还可选择用牛肉、羊肉、狗肉等血肉有情之品来滋养脏腑;同时应少吃冷饮和性寒食物,如绿豆、苦瓜、田螺、绿茶等。

  由于气候特点既冷且干,所以在御寒保暖的同时还须注意养阴,固护机体的阴精,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多喝水,每天喝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另外吃些含水量较多的莲藕、白菜、荸荠、萝卜等蔬菜水果。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