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中药通|24节气养生:立春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籍《群芳谱》有云:“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立春2月3日

  勤伸懒腰少酸多辛

  立春习俗

  “咬春”吃春卷

  “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春卷)了。

  立春“鞭春牛”

  立春“鞭春牛”,体现期盼五谷丰登。立春这天,民俗信仰祭祀芒神,即句芒,它是春天之神,草木之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滋长。立春之日,民间也有“鞭春”“打春”的习俗,就是鞭打春牛,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迎春”活动

  由于是春天的开始,我国民间都把立春作为节日来过,称为立春节,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立春日迎春,是在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历史悠久,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出现。

  立春养生六大原则

  1早起早睡以养肝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如有违背,容易伤及肝。因此,春季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为养生方法。

  2防止旧病复发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

  3不要过早减衣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所以,一定要注意“春捂”。

  4每天梳头百下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故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5少吃补品和盐

  很多人崇尚冬季进补,但是立春后进补要适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人生于自然,应顺应自然规律。冬季根据个人体质适量进补,符合冬藏的养生原则。但立春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不论是食补还是药补,进补量都要逐渐减少,以便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同时,减少食盐摄入量也很关键,因为咸味入肾,吃盐过量易伤肾气,不利于保养阳气。

  6多吃韭菜香菜

  春季阳气初生,饮食的调养除了注意升发阳气,还要投脏腑所好,应适当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为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食物可选择辛温发散的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节令美食

  安神枣麦粥

  益气和血

  养心安神

  养胃健脾

  原料:浮小麦50g,大枣25g,精选糯米150g。

  做法:浮小麦和糯米分别用清水淘洗干净,沥干备用;将大枣用清水洗净,备用。将浮小麦、大枣、糯米放入砂锅中,倒入饮用水用武火煮至水开。将火调小,煮至粥稠即可。

  功效:具有益气和血、养心安神、养胃健脾的功效。此外,这道粥还能滋养脏腑,保护体内的阳气,预防春寒侵袭身体。

  节令中药

  春季养生,一般宜选用有益气升发、养阴柔肝、疏泄调达作用的中药,以顺应阳气升发的特性,做到温养阳气,升而不散,温而不热。常用的中药有制何首乌、生地黄、白芍、枸杞子、川芎、太子参、黄芪、芡实等。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