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6种暑湿症状,你中招了吗?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严重的还会加重暑湿症状。

  6种暑湿症状,你中招了吗?!

  暑湿郁遏肌表型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肢酸,无汗或微汗出,脘痞心烦,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白相兼,脉浮滑数或濡数。

  湿邪郁表,暑热在里型

  身灼热,恶寒,少汗,面赤头痛,肢体困重,心烦口渴,小便黄短。舌红苔薄白腻,脉濡数。

  暑湿犯肺,壅滞肺络型

  身热,咳嗽,咯痰不爽,胸闷胁痛,心烦,口渴,咽喉红而痛,小便黄。舌红,苔黄浊,脉滑数。

  暑湿弥漫三焦型

  身热,面赤,头晕,目眩,咳痰带血丝,耳鸣耳聋,口渴不甚饮,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大便溏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暑湿困迫胃肠型

  发热,呕吐,心烦,口渴,腹痛腹泻,泻下急迫臭秽,小便黄短。舌红,苔黄白相兼或厚腻,脉濡数或滑数。

  暑湿伤气型

  身热,自汗,心烦口渴,胸闷气短,四肢困倦,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舌淡红,苔白或黄腻,脉芤大或濡滑无力。

  那么,暑湿是如何引起的?

  进入小暑节气(7.7-7.22),这时的气候特点就是暑气上升,虽然还没有热到极点,但已开始进入湿热高峰期,随之而来的就是高温、多雨天气,空气中的湿度较大,人体容易受“暑邪”、“湿邪”的侵袭。

  此时,邪气可从人的口鼻、肌肤而入,如果水分不能畅通地经尿液排出体外,就会身受湿邪的侵扰。暑湿发生时,会出现身热、困倦、四肢酸痛、口干、口苦、小便黄、胸闷、恶心,甚至还会发烧、怕冷怕热。

  如不加以预防,还容易伤及脾胃。人体内湿气太重,会导致口中无味、胃口差、消化不好、大便溏稀。

  “暑湿”来袭,如何养生?

  炎热的气候,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饮食养生

  饮食清淡健脾消暑化湿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节气恰在初伏前后,因此在饮食上应注意清热祛暑,宜适当食用荷叶、土茯苓、白扁豆、薏苡仁、泽泻等材料煲成的汤或粥,以及西瓜、黄瓜、丝瓜、冬瓜等蔬菜和水果。

  运动养生

  运动忌大汗早晚为宜

  小暑养阳,应坚持“少动多静”的原则,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运动,也可选择游泳、瑜珈等。无论选择何种运动方式,都应注意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

  起居养生

  宜少动多静

  每天作息应有规律,除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运动时一定要掌握好强度,避免强度过大。

  久坐勿木

  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节气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如小区或公园里的木椅木凳,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

  如果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因此小暑节气时不宜在木质凳椅上久坐。

  情志养生

  平心静气以养心

  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