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倒经”别害怕 中医来解答

  有部分青春少女,每到月经来潮前一、二天或正值行经时,便发生鼻腔出血或吐血现象,似乎是月经倒逆上行而引起,所以人们称为倒经或逆经。倒经的女性该如何治疗呢?中医中药治疗倒经症有明显的疗效,接下来具体了解。

  每值经前或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者,称“经行吐衄”,又称“倒经”、“逆经”。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代偿性月经。

  [病因病机]

  发病机理主要为火热上炎,值月经期冲脉气盛上逆,损伤阳络而发生吐血、衄血。经血上行由口鼻而出,必致下注冲任者少,甚或全无,故经行吐衄时,月经量减少,甚或无月经。

  一、阴虚肺燥

  素体阴虚,或大病久病,耗损精血,阴虚内热,或忧思不解,积念在心,心火偏亢,经期冲脉气盛,气火上逆,灼肺伤津,损伤肺络,发为经行吐衄。

  二、肝经郁火

  素性抑郁,忿怒伤肝,肝郁化火,经期冲脉气盛,气火上逆,肝脉人颃,气火循经上犯,损伤阳络,发为经行吐衄。

  [辨证论治]

  本病有虚证与实证之不同,治疗以清降逆火、引血下行为大法,或滋阴降火,或清泄肝火。

  一、阴虚肺燥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鲜红,头晕耳鸣,手足心热,潮热干咳,咽干口渴,月经量少,或无月经,颧赤唇红,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素体阴虚,忧思积念,心火偏亢,经期冲脉气盛,冲气挟心火上逆,灼肺伤津,损伤肺络,以致经前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鲜红;阴虚精血耗伤,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阴虚内热,故手足心热;虚热上浮,故颧赤唇红;虚热灼肺伤津,肃降失职,故咽干口渴,潮热干咳;阴虚精血亏少,冲任空虚,故月经量少或无月经。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也为阴虚肺燥之征。

  治疗法则:滋阴润肺,降火止血。

  方药举例:顺经汤(《傅青主女科》)加知母、麦冬、旱莲草。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芥穗、丹皮。

  方中沙参、麦冬养阴润肺;熟地、白芍、当归养血调经;知母、丹皮、旱莲草、黑芥穗滋阴降火,凉血止血;茯苓健脾益肺。全方使阴液足而虚火清,肺燥除则吐衄自止。

  二、肝经郁火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深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两肋胀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经量减少,甚或无月经,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肝经郁火,伏于冲任,经前或经期冲气偏盛,冲气挟肝火循经上逆,肝脉过颃,损伤阳络,故经行吐血、衄血,色深红,量较多;经不下行而由口鼻溢出,冲任气血因而不足,血海满溢不多甚或无血可下,故经量减少或无月经;肝气郁结,故烦躁易怒,两胁胀痛;郁火上扰清窍,故头晕目眩;肝与胆相表里,肝火盛则胆也热盛,胆热液泄,故口苦咽干;火热伤津,则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也为郁火之征。

  治疗法则:疏肝泻火,降逆止血。

  方药举例:丹栀逍遥散加牛膝、代赭石、黑芥穗。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