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夏季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早在两三千年以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夏天,是指阴历4月至6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

  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热之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夏季养生主要在心脾两脏。注意火热、暑邪、湿邪、阳气四个方面。体现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夏季养生――衣夏季暑热之邪当道,皮肤腠理疏松,汗液排泄,因此,要适当的少穿衣,但是,气温一般接近或超过35℃时,穿衣太少,皮肤非但不能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让人感觉更热。注意选择衣料,尤其丝绸、棉布,真丝等最好;少穿紧身衣,以利身体内排出的汗气散发,要勤于换衣,防止汗液浸湿生细菌。衣服的颜色多选择浅色系列,以减少阳光的照射。

  夏季养生――食夏季由于阳气盛,腠理疏松,汗液排泄多,因此失水多,故应多喝水。在饮食滋补方面,热天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而应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品。诸如鸭肉、鲫鱼、虾、瘦肉、食用蕈类(香菇、蘑菇、平菇、银耳等)、薏米等等。此外,亦可进食一些绿豆粥、扁豆粥、荷叶粥、薄荷粥等“解暑药粥”,有一定的驱暑生津功效。中医认为夏季为心之所主,其味在苦,因此应适当的补充一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苦菜、莴笋、芹菜、蒲公英、莲子、百合等。但是,多食苦味的食物却会助心气而制肺气,因此不建议夏季多吃,以免心火过旺。而辛味归肺经,所以在夏季,尽管天气热,人们可以适当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如萝卜、葱白、姜、蒜等,其有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等功用,可补益肺气,尤其是肺气虚的人更应如此。夏季炎热还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汤、菊花茶等。但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如雪糕、冰水等,因为脾主长夏,嗜食寒凉之品会损伤脾阳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饮食及水液的运化失常而发病。另外,可吃些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疾病。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