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先秦时期,我国远古时代的医家就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中第二个“角”是动词,意思就是用小角吸拔。
东晋时期,葛洪在其撰写的《肘后备急方》中提到用角法治疗脱肿,所用的角是牛角。角法一时间盛行了起来,但因为并不适合所有症候,随之而产生的事故也不少。
到了隋唐时期,人们开始用加工过的竹罐代替兽角。《外台秘要》中有着详尽的描述。
到了宋金元时期,竹罐完全代替了兽角,且操作方法更加完善,以至于拔罐法的名称都从“角法”变成了“吸筒法”。
到了明清时期,拔罐法在外科中被广泛应用。在很多外科著作如《医宗金鉴》《外科大成》中都有记载。
朝代不断地变迁,但拔罐法历经两千多年,经久不衰,说明什么呢?中医是一种传承的文化,是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古人传承下来的养生方法,我们为什么弃之不用呢?
我小的时候,家里有谁感冒了扭腰了不舒服了,姥姥就会找出家里的罐子给他拔一罐子,那时的罐子不像现在普遍的、特制的拔罐专用的玻璃罐,姥姥用的就是家里平时装东西的瓦罐,这可真是名副其实的拔罐子啊!
那时候我年纪小,好热闹,每次都眼巴巴地看着姥姥熟练地点燃纸条,将纸条在罐子里转几圈后扔进罐子,再把罐子转过来口冲下轻轻一扣,就扣在了病人的身体表面。好奇的我每次都忍不住去摸,发现罐子还是温热的。家人每次都制止我,怕我把罐子给摸掉了,可是它就那么牢牢地吸附在身体上呀。经过姥姥的拔罐治疗,病人的症状不说完全解除,却也都基本好了大半。
真的是太神奇了!姥姥并不懂中医,拔罐也是看家里人做过学会的,再次印证了对于中医来说传承是多么的重要。姥姥并不懂得穴位,拔罐子的部位就是靠“哪疼拔哪”来确定的,后来我学习了中医,学习了经络腧穴,才知道原来姥姥拔的也是穴位啊,这不就是“阿是穴”么。
现在,各种罐具层出不穷:玻璃罐,陶瓷罐,抽气罐……甚至还有异形罐,大大方便了我们对于拔罐疗法的操作。如果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掌握一些拔罐的不同方式、常用的穴位等相关知识,相信我们就能利用这小小的罐子治大病啦。
想要“罐到病除”,我们首先要知道拔罐都有哪些好处,拔罐能够:
祛寒湿
拔罐通过对皮肤、毛孔、经络、穴位等的温热刺激,来引导营卫之气运行,鼓动经脉气血,调整脏腑阴阳,从而达到强身、祛病、保健的目的。
拔热毒
拔罐时罐内的负压使局部血管破裂,可以直接将代谢废物排出,改善皮肤呼吸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拔火罐还对热毒内郁外发所致的便秘、头晕、耳鸣等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
调气血
拔罐使局部毛细血管破裂,产生自溶血现象,刺激机体微循环,形成一种良性刺激。从而调节全身气血,改善脏腑功能。
调节免疫功能
调查发现,拔罐可使身体内的白细胞数量增加并且提高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大大提高机体的防御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