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
《易经·系辞》曰:“变通莫大乎四时。”掌握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适时养生。夏季是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季节,阳长阴消达到顶点,人们应合理利用自然界阳热之势,调摄养生,这一原则应具体贯穿到起居、饮食、精神、劳作、房事等方面。
起居有常,以避外邪
一、夜卧早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根据天人相应理论,起居作息应与自然界一致,晚睡早起,增加运动,使神智充沛旺盛于外,以应夏“长”之气。
《养生要集》曰:“春夏早起,与鸡俱兴。”“欲卧,常以夜半时加子,是时天地万物皆卧,为一生生气出还。”《老老恒言》载:“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也。”子时天地万物皆应处于安卧、修养状态,若清醒,不仅伤“阳”而且不利于养阴。所以晚睡不能超过子时。
二、调整起居
《摄生消息论》曰:“檐下、过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此等所在虽凉,贼风中人最暴,惟宜虚堂、净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著,使人扇风取凉。”
夏季于檐下、过廊、弄堂、破窗之处乘凉,或于星月下露卧,虽能解一时暑热,但由于腠理疏松,“贼风中人最暴”,对人体伤害极深,而虚堂、净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缓和,不仅祛暑清凉,而且能调整呼吸,清净心灵。
另外,《寿养丛书·四十篇》有“勿当风卧,勿眠中使人挥扇,汗体毛孔开展,风邪易入,犯之使人患风痹不仁,手足不遂,言语謇涩之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每日梳头一二百下,不得梳著头皮,当在无风处梳之,自然去风明目矣。”《养生论》有“夏三月,头卧易向南,大吉”等记载。
三、固护胸背
夏季不宜裸露身体,尤其是胸背处,胸部为阴经所过之处,暑热当令,阴气易受损伤;背部为人体督脉所在,主一身之阳,外邪侵袭,首先伤阳。《老老恒言》曰:“夏虽极热时,必着葛布短半臂,以护其胸背。”如果裸体当风取凉,肌肤受风邪之袭而收引闭塞,不利于气的外泄,此为暑气内闭。
四、避暑邪
《素问·疟论》曰:“夏伤于暑,热气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炎火行,大暑至……故民病少气……善暴死”。暑邪伤人易致炎热燔灼,汗出过多,疲劳,心胸烦热,闷乱不宁等症;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疏松,人体易受风寒外邪侵袭,有悖于“春夏养阳”理论。
四季发病,相互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夏伤于暑,秋为痎疟。”《遵生八笺》曰:“须于正阳,以消暑气”,养阳有助于消暑,避暑可防阳气的消耗。
饮食有节,脏腑安和
一、谨和五味
1.省苦增辛
《千金方》曰:“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心火味苦,过多摄入苦味之物易使心之功能亢盛,心火克肺金,肺受病,多食辛味食物能养肺气,故省苦增辛。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麦、羊肉、杏、燕皆苦”,“黄黍、鸡肉、桃、葱皆辛”,根据《本草纲目》和《食疗本草》记载,人参、太子参、苦瓜、百合、菊花、陈皮、佛手、桃仁等属苦味之物;香菜、芥菜、胡椒、洋葱、淡竹叶、生姜、油胡桃、茴香等属辛味之物。
2.增酸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酸味的收敛之性不仅治疗心气涣散不收而且固护肌表,防止汗出过多。《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小豆、犬肉、李、韭皆酸。”根据《本草纲目》和《食疗本草》记载,柠檬、乌梅、酸枣仁、石榴皮、山楂、橙子、猕猴桃、马齿苋等都属于酸性的食物。
3.增咸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心火亢盛而急,咸味不仅软其急,泻其火,且能补充汗出丢失的盐分,防止汗多损伤心气。《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大豆、豚肉、粟、藿皆咸。”根据《本草纲目》和《食疗本草》记载,紫菜、海带、猪脚、蛤蚧、鹿茸、淡菜、海蛰等都是咸味的食物。
二、慎食生冷肥甘
夏月阳热盛于外,伏阴潜于内,人体胃肠功能下降,自然界地下井水寒凉,万物均为外热内寒之象,若过贪寒凉,易伤机体阳气,尤伤脾胃之阳,令人吐泻;肥甘厚味积滞难消化,亦慎重食用。
而唐·王冰认为:“夏食寒,春夏阳盛易伤阴,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朱丹溪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亦指出:“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这一理论不无道理,这其中的“度”就需要我们好好斟酌了。
三、宜温补
夏季人体内寒,阳气气化不利,津液失于布散,局部津液不足,阴阳不相守,而外泄不足,以温阳药助气化,可使阴阳相守耐暑热。
而李东垣《药类法象》中以附子、干姜等味辛气厚之品应夏季心火浮长,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曰:“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两种理论都有各自的道理。
四、宜滋补
《遵生八笺·夏季摄生消息论》曰:“夏至后,夜半一阴生,宜服热物,兼服补肾汤药。”夏天暑热当令,阴气易受损害,进食补肾之类药以顾护肾水。夏季膏方中辛温燥烈之品应慎用,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加之夏季汗出较多易致阴血不足、筋脉失养,处方用药时应全面考虑,适当用滋养阴津的药物,保证人体阳气阴血和调。
总之,医者应在顺应气候季节的同时,结合患者的体质、症状,正确应用膏方,扶助人体阳气,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精神舒畅,以畅气机
一、调和七情
《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夏与心相应,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心气涣散。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夏季性格要外向,意气舒展,无令抑郁,以顺应夏气长旺,阳盛于外的特点。“使志无怒”,怒为肝志,怒则伤肝,肝气受伤,无以生火,则心气不足,这样就难以适应夏季的特点。
“使气得泄”,阳气外达,内无所郁,则心肝之气自然舒畅。七情中和适度,脏腑气机调畅。现代医者根据七情学说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法,如“移情疗法”,“易性疗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二、注重养心
嵇康《养生论》曰:“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心火夏旺,心主神明,心气过盛就会扰动心神,故夏日应安宁心神,具体应如丘处机说的“欲安其神者,则含忠履孝,辅义安仁,安息火炽,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夏气者病在脏”,五行的配属关系中,心应于夏,夏季常伤及内脏,由此也可看出夏季养心的必要性。
劳作有度,调畅气血
一、不妄作劳
《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适当的运动能振奋阳气,通达全身气血,令精神抖擞。过分劳累则对身体造成危害,如《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不妄作劳。”其中“不妄”,即指适度之意。
但夏季应多运动,使阳气充分长养,如起居中“晚睡早起”,即蕴含多运动之意。由于夏季生长旺盛的阳气作用于人体,使人易汗出,在发汗的过程中,阳气随汗而失,易致机体阳虚,故运动方式应适度,时间应安排在清晨或傍晚进行,以避暑热。
二、勿过安逸
夏季阳气盛于外,人体经脉气血盛满,过于安逸则阻碍全身气血,致气血瘀滞。《抱朴子·极言》曰:“坐不至久,卧不及疲。”《素问·宣明五气》云:“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养性延命录·教诫篇》载:“能动能静,所以长生”,“能中和者,必久寿也。”适度锻炼,使筋骨强健,气血通畅,才能有益健康。
总而言之,人们应该依据天人相应理论,利用夏季阳气旺盛的特色,合理养生,补养阳气,至于如何“养”人们应在古籍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实践,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多善权变,灵活运用,只有这样,中医养生理论才能得到更充分的认证,思想才能得到不断地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