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俗名“打摆子”,是以寒战壮热,休作有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有传染性和一定的地区性,如《医学入门》说:“疫疟一方,长幼相似。”其发作时间,有一日一发的,有二日一发的,也有三日一发的。久疟不愈,左胁下出现痞块,按之作痛或不痛,此为疟母。《素问?疟论》及《素问?刺疟论》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等均有较全面的论述。《金匮要略》在此基础上分类更详,将疟疾分为“温疟”、“牝疟”、“瘴疟”、“疟母”等进行治疗,并提出疟归少阳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
灸疗辨证 1、正疟 (1)症状表现:发作症候比较典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冷期”,面色苍白,发寒战,虽裹厚衣被仍不解,全身皮肤呈鸡皮样,历时约15分钟至1小时。“发热期”,寒战后继以高热,面色红赤,大渴引饮,头痛剧烈,甚至谵语、呕吐,体温可迅速上升至40℃,持续4~8小时。“出汗期”,高热后体温骤降,全身大汗,诸症缓解,持续约2小时。发病时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贰零壹柒 (2)灸疗原则:疏调督脉,和解少阳。以取督脉、足少阳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大椎、阳陵泉。 (4)随症加穴:高热持续不退者,加合谷。 (5)方义说明: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穴,能疏调一身之阳,祛邪外出,同时清热解表退热;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和解少阳之邪,助大椎截疟;合谷有较好的退热解表、通络镇痛作用;数穴合用,各奏其效,病自向愈。 2、温疟 (1)症状表现:寒战、高热发作有定时性,但以发热重恶寒轻,或但热不寒为特征,口渴引饮,汗出不畅,气短胸闷,骨节酸痛,头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灸疗原则:清热,和解,截疟。以取督脉、手阳明、任脉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大椎、曲池、神阙。 (4)方义说明:大椎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曲池为手阳明之合穴,清泄阳明,并能发汗;神阙有“脐通百脉”之说,诸穴协同驱邪外出。邪气去则气津复。 3、牝疟 (1)症状表现:寒热并发有定时性,但以寒多热少,或作寒不热,恶寒重,持续时间较长为主要特征,寒去后发热较轻,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脘胁痞闷,面色晄白,肢体酸楚,舌淡苔白,脉弦而迟缓。 (2)灸疗原则:温化、和解、截疟。以取手少阳、任脉穴为主。 (3)灸疗处方:中脘 (4)随症加穴:恶心呕吐者,加内关。 (5)方义说明:中脘是胃之募穴,又是手少阳、足阳明、任脉、手太阳之会穴,健脾和胃,疏调胃肠气机;内关则是心包经之络穴,别走手少阳,古有“胸胁内关谋”之说,可降逆止呕。 4、疟母 (1)症状表现:有疟疾反复发作史,左胁下出现症块,触之有形,按之压痛,或胁肋胀痛,面色少华,形体消瘦,食少倦怠,舌质紫黯,有瘀斑,脉细弦。 (2)灸疗原则:健脾养血,散结软坚。以取足太阳、足太阴、足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脾俞、章门、丰隆、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贫血明显者,加膈俞、肝俞; (5)方义说明:脾脏之背俞健脾益气,助运化痰;脏会章门健脾化滞,疏肝散结;丰隆化痰,三阴交活血行气;加膈俞、肝俞调补气血。全方既有利于气血恢复,又有助于症积的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