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胃炎又称痘疱状胃炎或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其特点是再发生或持续性胃多发性糜烂,原因不明。糜烂呈特征性的疣状,多数分布于幽门腺区和移行区范围,少数可见于整个胃。其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多小于10毫米,高约2毫米,亦有呈条状的,多数隆起中央有陷糜烂,色淡红或覆有黄色薄膜。胃镜下见到多数同质性疣状病损的典型病例,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如遇到单个或两个呈不规则隆起的病损时,须与II型早期胃癌,息肉,假性淋巴瘤相鉴别。另外,浅表性胃窦胃炎也可出现糜烂,一般为平坦型糜烂,但也可呈隆起型糜烂,此时与本病鉴别有一定困难。不过,一般浅表性胃窦炎常有胆汁返流,幽门螺杆菌感染,或服用过非甾炎的消炎镇痛药,且糜烂灶数量少,一般数天,数周至3个月可消退。对疣状胃炎的诊断,主要依赖内镜检查。本病与目前已知的慢性胃炎的原因无关,较早研究认为是过敏机制,自然病程较长,各个个体各不相同,有的几个月消退,有的持续多年,无有效治疗方案,如有临床症状,可按消化性溃疡治疗。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有上腹痛,以隐痛,胀痛多见无规律性。其次是上腹胀,暖气,泛酸。有三分之一病例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呕血、黑便)。少数病例可无症状。虽然形态学和组织学上有独特改变,但临床表现和普通型慢性胃炎无区别。
临床特点
疣状胃炎多见于30-60岁,男性多见。其病程较长,有的几个月内自行消退(未成熟型),有的可持续多年(成熟型),少数发生恶变。临床上检出的疣状胃炎有明显的上消化道症状,多为上腹痛,其次为反酸、腹胀、食欲低下、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及体重下降等。体征主要为上腹压痛,少数患者有消瘦及贫血。
常见病因:
1、HP(幽门螺杆菌)感染2、免疫机制异常3、高酸
据国内外报道,HP感染为病的主要病因。部分学者认为疣状胃炎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消化性溃疡虽然非直接来自疣状胃炎,但二者并存的机率很高。认为疣状胃炎与胃酸高有关。H+逆扩散入已存在炎症的胃粘膜细胞所至。且合并此病者,溃疡难愈合或易复发。本病与消化性溃疡的分布年龄相似,多见于青壮年患者。
检查: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胃肠道钡检查
内镜表现
疣状胃炎主要诊断依据为内镜表现及病理。内镜:隆起性糜烂顶部有脐状凹陷,呈疣状外观,病灶的大小及形态不一、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为0.5--1.5cm。好发于胃窦,其次为胃体。
1未成熟型或不完全型
病变主要由组织炎症水肿引起,病变隆起较低,顶部的脐样凹陷在大而浅,好发于胃窦粘膜皱襞上,病变可在数日、数月内消失。
2成熟型或完全型
由未成熟型转变而来。隆起性病变主要为组织增生所至,不易消退。内镜:隆起的起始部较陡,隆起较高,顶部脐状凹陷小而深,或脐状凹陷消失而呈息肉样。本病少数为不规则性隆起,应与早期Ⅱa型胃癌、息肉及迷走胰腺相区别,此时依靠活检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