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站求松。功夫通常说就是两个方面,一是承受、二是柔化。而发放其实是副产品,没有或者小一些也无伤大雅。桩功既能练承受也能练柔化。不过静态的桩功我以为是更应该注重承受,柔化更多的是在走马(动桩或套路)和实战训练中获得的。抛去练习者年龄和体能的限制来说,桩宜低。站桩要的是能力,而不仅是架构,磨练的是筋骨而不仅是感觉。站低桩,前者不排斥后者。如果高站,一站能几小时甚至一天,那仅仅是后者了。
我不能说完全没意义,但是效果不大。时间太长往往练习者沉浸于感觉容易出偏,所以并不提倡久站和高桩。就算练习者已经年龄很大难以下沉,也是尽量求低,有这么个过程,去增强承受。站桩要松胯,胯关节松开后人的重量就往脚底走,这时候下盘就支撑身体。初学者一般感觉大腿吃力,膝盖受压,两脚容易往外滑,这都是承受能力不够的问题。你的腿脚不足以控制好引导好身体上沉下来的这个力,这个站的低一点感觉肯定明显。这时候要有人在细微处给你调整,一个是脚底的控制一个是腿根的控制一个是胯根的调整,在承受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这三个要素,达到身体的和谐,这是桩功主要修炼的的东西。我说这个就是无意去说谁的东西合理不合理,但是我强调的桩功就是这个标准。大多数传统功夫都注重桩功,把这个东西当作基础的基础,一动不离桩,就算很多拳在套路的表现上是高架,一般还是会在开始阶段练习低桩。但是大多数传统功夫都不耗费太多时间静站死站,站的低一点时间不用太长。钱多了一个人花不了,力气大了一个人也用不了,他受的那部分才真的是他的,你能受多少持多少是个能力最后都放得开才是境界,那个就叫松。鸿毛不以为轻,千斤不以为重,不胜不负不得不失,可胜可负,可得可失,就是松。
其二,桩宜变。我说的不是动桩和套路,很多人可能一说变化就想到变形动步,我说的动和变讲的还是静态的桩。
为什么很多人站桩站成了死桩呢?因为他人太死板,师父教的太死板。练武的人脑子要活,不要一根筋。在大形不变的情况下,要有内动调整,不用保持在一个状态上死磕。站桩很辛苦的,要承受就要坚持,所以我们都说桩是熬下来的。熬的过程中身体最难受的的点会不断转移,这是桩在求活的自性。这个时候不要跟它较劲,顺着它去调整就好了,这是静中动。桩能站活的人,可以感觉到站桩的乐趣,不打套路也是可以的。套路无非是流动的桩。但是这个桩就是动桩了,不是静中动。太极拳有句老话,叫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与静的辩证不论在桩中还是在拳中都是有的。做好的人,桩亦拳,拳亦桩,不在表面。
其三:太极拳也是分派别的。确实有一些派别很强调站桩,而且是无极、浑圆这些高桩。但是一般针对养生,不太强调技击。了不起玩玩听劲推手,他们站桩比较注重气脉运行,讲气圈,这个和大成可能不是一回事了。讲重意不重形,不是在结构上下功夫而是在意念上松上下工夫。走松空柔化无为而治的路子,而不是利用一个桩的结构去整合发力,所以说也没有脱离功夫的两个本质,受与化。受是强本,是一个人积累的财富,这是功力层面的,好像一个人有钱,钱越多当然越好。化是应物,运用的时候自然追求最小消耗换取最大收益。这和生意一样,本钱大和会经营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功夫。一个人能力差就差在这两方面表现:一是没本钱,二是不会借势借力,那就百无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