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到了,中暑了怎么办?

  【阴暑】夏月感寒者,乃取凉之过也。因暑热之时,或纳凉于深堂大厦凉亭冷馆、大扇风车,风寒以伤其外,或饮食生冷瓜果冰水,寒冷复伤其内。其痛或头疼身痛,发热恶寒,或恶心呕吐、泄泻腹痛,此内伤生冷、外感风寒所致也,宜藿香正气散治之。此非治暑也,因暑而致之病也。

  【表现】浑身无力、头痛头晕、食欲不振、胸闷、拉肚子、舌苔白腻。

  【对症药】藿香正气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要用在阴暑累中暑。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主要成分: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辅料为聚山梨酯-80、桂皮油。外感重加苍术、羌活,去白术;内伤重加砂仁、神曲。

  【阳暑】因高温而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而现今,空调风扇到处都是,这类中暑已经不多见,常发生在烈日高温下户外烈日下工作或长途奔走,感受炎热曝哂而发病的伤暑证。

  【表现】高热、心烦、口渴、大汗、舌苔黄乾,脉洪数、舌苔黄乾等

  【对症药】治疗时宜察气之虚实,火之微甚,或补或清,以固其气。

  若气不甚虚,但有火证者,宜白虎汤或益元散;

  若汗出脉虚浮,烦渴,有火而少气者,宜白虎加人参汤或竹叶石膏汤、桂苓甘露饮;

  若眩晕少气,虽烦渴而火不甚者,宜生脉散。

  如吐泻或呕哕躁闷,重则热极而昏不省人事,俱用香薷散加减;元气虚脱者,用生脉散加减。

  【香薷饮】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并治。若卒中昏冒倒仆、角弓反张、不省人事、手足或发搐溺,此为暑风,不可作风治之,当以本方加羌活治之。

  【香薷】浓朴(姜汁炒)、白扁豆(炒)、加黄连(姜汁炒尤妙)

  上锉剂,水煎熟以凉水沉冷服。如有搐搦加羌活;泻利加白术、茯苓;脉虚弱加人参、五味子、麦门冬;虚汗不止加黄、白术;心烦加栀子、黄连、姜汁炒,调辰砂末服,胸胀加枳壳、桔梗;夹痰加南星、半夏;虚加人参、黄;小便不利加赤茯苓、滑石;呕吐加藿香、陈皮、姜汁少许;渴加葛根、天花粉。

  【十味香薷饮】治伏暑身倦体困,神昏头重,吐利。

  黄(蜜水炒)、人参(去芦)、白术(去芦)、茯苓(去皮)、陈皮、木瓜(各五分)香薷(一钱)浓朴(姜汁炒)扁豆(炒,各五分)甘草(炙,五分)

  上锉剂,水煎服。暑风,减黄,加羌活一钱五分。

  【生脉散】滋生精气,培养真元,清心润肺。

  人参(去芦,三分)、麦门冬(去心,三钱)、五味子(十五粒)、白术(去芦,二钱)

  上锉剂,水煎,不拘时服,渣再煎,则可充百茶汤。

  中暑者,热伤膀胱经也。其症身热头痛、洒然毛耸、微寒口开、前板齿燥、舌燥生苔、大烦渴者,用人参白虎汤加香薷、扁豆。有身重疼痛者,用人参败毒散加香薷、黄连主之。

  【人参白虎汤】治夏月中、即中热,舌燥生苔刺。

  人参(五分)石膏知母(各一钱半)甘草(三分)麦门冬(去心)白术(各七分)栀子茯苓芍药(各一钱)陈皮(七分)香薷(一钱)扁豆(八个)

  上锉剂,莲肉十个、乌梅一个,水煎服。热极小便遗尿不止加黄柏炒;烦躁加辰砂末、酸枣仁;若腹痛呕哕、吐泻饱闷,切不可用石膏。

  中暑身热而烦、四肢沉困者,此热伤元气也。

  【消暑益气汤】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减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疼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闷、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利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虚。

  黄(蜜炒)苍术(米泔制)升麻(各一钱)人参白术(去芦)陈皮神曲(炒)泽泻黄柏(酒炒)当归青皮(去穣)麦门冬(去心)干葛(各三分)五味子(九粒)甘草(三分)

  上锉剂,水煎温服。

  中暑热渴、小便赤涩者,宜清利三焦也。

  【益元散】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此药性凉,除胃脘积热,又淡能渗湿,故利小便散湿热也。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