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派太极拳传统技击训练的第一步是选材。选材主要着眼于以下三点:
首先,太极拳的技击术,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学到手甚至成为上驷之才的。学习者的身体素质十分重要。以清代武科为例,考生名簿上印有“用、月、日、气”四字。点名时,对身高体宽的考生,主考官在“用”字上点一点;考生身材细高的,在“月”字上点一点;考生身形粗壮的,在“日”字上点一点;考生身形不大端正的则点“气”字。这一规定说明当时政府对考武者的身形相貌极为重视,也成为民间武师选材的依据。武派太极拳的选材多以“同、天、贯、日”四种体型为佳。
其次,学习者要敏而好学。教拳比教书要累,一招一式老师要反复地身演口授,如果学生领会能力太差,或者不大用功,或者朝秦暮楚不能专心研习师门心法,都会挫伤老师教学的积极性。旧时武派太极拳名家大都家资殷实,不以教拳为生,遇上这类学生就不再继续教授,如碍于情面也只能因陋就简,不会过于上心在意了。
再其次,学生的家境和时间都得有保障。整日奔波为衣食操劳者,哪有更多的时间练拳?没有时间练拳和与师友切磋。哪能出功夫?
以上三项缺一都不可能练好太极拳技击术。
此外,武派太极拳在选材上更为重视学生的品德教养。如一代大家郝为真师事李亦畲就是一个范例,开始“仅得粗迹历六载,努力不怠,奉事敬谨。亦畲曰:可谓诚笃也己’,乃授之真诀,殚极精微,自此发悟,日月有获”(徐震《太极拳大师永年郝公之碑》)。为真先生宅心仁厚,事师若父。李亦畲前辈的曾孙李光藩先生曾和我说,他小时听他祖母讲,亦畲公去世时,长子宝廉(字石泉,李光藩的祖父)、次子宝让(字逊之)都还年幼,难以支撑门户。为真先生常去李府问候师母起居,协助料理家务,这一美德懿行迄今仍被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