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国民俗就有“捂三春”之说,又简称为“春捂”。《黄帝内经》认为,人体脏腑的健康状态与季节存在“天人相应”的密切关系,春季阳气渐渐升发,但冬季的阴寒之气还未散尽,孩子们又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抵抗力往往较弱,因此最怕风邪侵袭,引起肺系统疾病。所以,“春捂”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要注意躲避风邪,注重身体保暖,不骤然减少衣物,使身体的阳气不过早受损,这样才能健康度过凉凉的早春。下面我们来讲讲娃娃们“春捂”的几点注意事项:
如何把握春捂的正确时机?
一般来说,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是春捂的最佳时机,许多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等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建议妈妈们在冷空气来临的前1~2天就要适当给宝宝增添衣物了;当然,如果昼夜温差很大的时候(如昼夜温差>8℃),也需要捂一捂。有研究表明,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爸爸妈妈们可以将这个温度界限作为一个参考,但建议家长们还要根据孩子自身的体质特点来具体拿捏。
娃娃“春捂”的重点部位有哪些?
背部、腹部、足底是孩子“春捂”的重点。背部是人体阳中之阳,风寒邪气很容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所以保持背部适当温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机会。而腹部是我们脾胃所在的地方,脾胃喜欢温暖的环境,保持腹部温暖就是为了保护脾胃不受凉。足底在人体的最下面,中医理论认为“下属阴”,因此足部是非常容易遭寒邪入侵的,现代研究也表明,足位于肢体的末端,神经末梢非常丰富,血液循环较差,非常容易发凉受寒,“寒从足底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给宝爸宝妈们几个小建议
(1)小背心可以常备常穿:春季家长们可在宝宝的长袖针织衫、体恤外加上一件小马甲或小背心,保护孩子背部和腹部不受风、受凉。
(2)小肚兜或腹带可以防肚受凉:妈妈们可以在孩子晚上睡觉的时候,用一个轻薄的肚兜或腹带护住孩子的腹部,以防宝宝踢被后受凉。
(3)鞋子要慢慢换单鞋:家长可以让宝宝多穿几天稍厚的袜子或者小棉鞋,以避免小脚受凉。容易出脚汗的宝宝可以在鞋内放入吸湿性好的鞋垫,避免足部潮湿。
孩子“春捂”的度如何把握?
“春捂”的初衷是保养人体阳气,但是把孩子“捂”得满头大汗就不对了。一般来说,以孩子在日常活动中舒适、温暖而又不流汗、不吃力、不笨拙为佳,如果孩子浑身冒汗而又不舒适,就是捂得过多了。我们的经验是,建议男孩的衣着以爸爸为参照,女孩则以妈妈的衣着为参照,在此基础上比爸爸妈妈多加一件外套和背心即可。
“捂”的时间也要适度。家长们在气温降低时给孩子增加的衣物,不能在气温回升后立即脱掉,最好再捂数天为宜,特别是免疫力弱的小宝宝,最好将春捂的时间再延长1至2周,以便身体适应环境。
娃娃哪些部位不需要“春捂”?
家长们要注意,孩子头部是不需要“捂”的。因为头部在人体的最上面,中医理论认为“上属阳”,故有“头为六阳之会”的说法。相对于脚而言,宝宝的头部的温度较高。因此,不论什么季节,宝宝极少出现额头发凉的情况,即“头无凉头”。而且,头部也是宝宝出汗较多的地方,许多宝宝活动完就会出现“满头大汗”的情况,所以保持头部适当的凉爽是有利的。现代研究也表明,人体有许多热量都是从头部散发的,保持宝宝头部凉爽可以帮助宝宝散热,减少热病的发生。宝宝头部如果被“捂”过热,则容易“上火”,会引起发热、头部或眼部红肿生疮等表现,这是不利于孩子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