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大国,经典文化构成了其中也许是最为坚实的一部分。不知有多少儒人雅士细嚼慢咽过“四书五经”,不知有多少学人从“诸子百家”寻得人生的慰藉。但是这些经典却从不曾过时。它们总是在沉寂一段时间后又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现在的“国学热”部分地就说明了这点。
而谈到国学,谈到经典,谈到中国文化,有一本书我们没法忽略,它语言之美,音律之和谐,思想之自信,即使是“读半部就可以治天下”的《论语》也没法匹敌。它就是《道德经》。现代著作等身的作家不胜枚举,很遗憾,老子在此注定要遗落榜单,论字数,确实配不上这样的荣誉,但是也不遗憾,一本五千多字的小书(网络作家一天写一万多字已是家常便饭),就让许多作家的等身著作相形见绌。
但是像《道德经》这样作品,还有什么比阅读更好的致敬方式呢!
下面通过我们通过句读的方式具体以《道德经》来诠释太极拳,限于水平,多有疵漏,权作抛砖引玉,启发思考,也可见得太极拳与国学经典的深厚渊源: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老子☉第80章》。
注:这一节特别契合于太极拳以柔克刚、柔极而刚的特点,太极拳界也有拳家干脆就把自己的太极拳称作“水性太极拳”的(小编也曾见自称“老子太极拳”的学者)。
老子曰:“故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老子☉第70章》。
注:是太极拳的武德和技巧,太极拳在历史上虽是一门武艺,但并不挟技逞能,以技击为末道。在实践中也从不主张主动攻击,只是要人“守好自己的疆域”,笃守中定功夫。
老子曰:“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老子☉第71章》。
注:太极拳是以静待动的拳术,因此长于后发制人。但倘以为太极拳只能消极静守,那就大错特错。
老子曰:“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11章》。
注:太极拳的防身健体:有事时抵御外侮,无事时强身健体。也契合太极拳的虚实之辨。太极拳是反对“双重”的,需得有个一虚一实,比如两腿,行功走架时,便以实为轴(实则随处守恒),以虚为用(虚则灵则活)。
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老子☉第56章》
注:此话与太极拳推手的沾连粘随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旦搭手,进不得进,退不得退,进退两难。在技击中,太极拳要求打敌“要发未发”,见彼微动己先动及引进落空的处变智慧,都有老子“和其光,同其沉,挫其锐,解其纷”之妙。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也,故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
注:这可谓太极拳“寓前必先寓后,寓左必先寓右”的理论根源,深谙太极阴阳辩证法之妙!
老子曰:“邦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第36章》。
注:太极拳精妙绝伦的用法本是秘而不传的古训,但今天太极拳的神秘之处正逐渐“去蔽”,但仍然需要正视两点:一当今太极“明师”并不多;二太极拳的精华是肉眼难以看出来的,因此还有文章称“太极拳的精华在于‘隐’”。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至坚”。《老子☉第43章》。
注:太极拳的一般习练方法是“由松入柔,积柔承刚”,御敌方法是至柔克刚。这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一般拳术要靠年轻气盛来成就,太极拳则到了耄耋之年仍能御敌。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16章》。
注:练太极拳要求全体放松,即身心意都放松。意为静根,才能“意之所向,气之所使”。一个“静”字,本是老生常谈,但要入静,却是极为不易。因此太极拳特别强调修“静”的功夫。“静”不是死寂的,不是寂静主义,而是身心的蓄养,其目的是静养动用。再延伸之,这又是儒家的既入世又出世的追求了。
老子曰:“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老子☉第28章》
注:这里暗含着太极拳的习练方法。老子还有“圣人执一而天下定”,“天得一而清,地得一而宁”的说法,都说明恪守一定的重要性,在太极拳中,最重要几乎莫过于练得内劲了。在养生方面,这内劲也是至关重要。《黄帝内经》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要练通畅,出“内劲”就是一大标志。常见一些太极拳大师耄耋之年还红光满面,皮肤富于弹性,精气神十足,主要就得益于太极拳独特的养生功效,这跟一般肌肉身形的健身是有根本差别的。
《道德经》与太极拳,话题道不尽。愿拳友们自己多阅读,毕竟任何解读都不能替代阅读原著,小编的解读就更班门弄斧。另外,即使不练拳,也不妨读读老子,在这个快节奏、重实效的功利追求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开启与瘾君子的对话,心灵也能得到些许的慰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