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是太极拳劲力修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近代和当代的先哲先贤、名师大家的传拳授艺中,都强调“轻”的重要性和正确的运用。
“轻”,在太极拳劲力运用的体现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首先,在习练者三型五法,尤其步法、腿法以及推手等的培训上,一开始就要注重轻起轻落,点起点落,慢升徐降,手如抽丝,足似猫行,给人以出手不凡、投足惊人之感。否则日久天长,待“双重”产生,或重而拙笨、重而迟滞、重而僵硬形成后再去纠正就困难了;其次,“轻”在融入各法的运用层面上,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组合体,此刻必须强调“轻”将依据需要或随机应变,或因势利导采用和选择“轻”的最佳组合体,这就看修炼者分寸的拿捏,以精准无误地展现劲力运用的尺度,如轻柔稳健、轻灵敏捷、轻静安舒、轻盈柔韧、轻巧流畅、轻松柔和等,“轻”在此层面上运用得当,犹如猛虎增翼,锦上添花;再次,在行功走架或套路与招式的演练层面上,则要求轻身静心,从容飘逸,轻中求慢,轻中求准,轻中求稳,轻中求柔,轻中求美,动似彩云追月,形如芙蓉出水,高雅端庄,美不胜收。
“轻”,在太极拳劲力修炼上,不显而易见,其实不然,它似乎无处不有,尤其隐含在动作中轻灵且有着落,“虽觉得空无一物,却又感到实实在在,身心放松,不存紧张,不用僵力,肌肉与气血高度协调。关节始终保持松畅,随曲就伸”……这便是“轻”的神奇与奥妙之处。
对于“轻”,各流派均有精辟之论述。如吴式太极拳对心理(思想、意境)上的要求概括为“五字诀”,即静、轻、灵、切、恒。“静”为先,“轻”紧跟。“轻”与“柔”结合而变为“轻柔”,拳理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其意是,“轻”是有力而不用的。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才堪称“太极劲”。倘若修炼者懂得了这个劲的运用道理,则可说你步人了练拳的高阶段、高境界。同时也必须明了,只有持之以恒,努力不懈的修炼,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而武式太极拳,气节高雅,无论盘架子还是推手,它一贯主张“轻灵松软,外柔内刚”,刚而不滞,柔而不散,动静作势,时阴时阳。还说,要想探求轻灵之妙,还需掌握度的大小。在《十三势行功歌诀中》有“满身轻利顶头悬”之说。拳论还说:“一举动,周身轻灵,尤须贯串。”杨式太极拳杨班侯所作的《轻重分胜负五字诀》中说:“双重行不通,单轻反成功。单双发宜快,胜在掌握中。在意不在力,走重不走空。重轻终何在,蓄意似猫行……”精辟地论述了“轻”的优势、作用与“重”(尤其“双重”)的弊端,以及“轻”与“重”在劲力运用上的一些辩证关系。
当下,人世间习练太极拳数以亿计,除院校、武馆、专业队伍以外,绝大多数是在民间。而民间习练者对“轻”又是如何理解和运用呢?只要我们深入其问,便一目了然,尤其晨练点,绝大多数人不明白什么叫“轻”,更谈不上对它理解与运用。因此打起拳来虚实难分,变化不灵,劲路不畅,不是东歪西斜,便是上晃下摆,一出腿便立刻砸地有声,否则就会摇晃倒地;有的练了几年、乃至于十余年;仍是“双重”缠身,“不是双手双足不分虚实,阴阳不明;便是手与足互为阴阳的两部分,同侧的手足同处于实或虚的状态”;或形与意两部分同为实的状态;或彼此双方在交手时彼实我也实,彼虚我亦虚,丧失了“以柔克刚”的原则而出现僵拙状态。这些,都与“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未能解决好有关,因而,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长久得不到进步。先哲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又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明确地将“双重”定为太极拳之病,而引起修炼者和拳师们的高度重视。
“轻”,在太极拳劲力修炼中如此重要,在民间为何视而不见,长久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呢?笔者以为,太极不“轻”;主要是主客观内外两大“夹攻”的结果。先议客观上的名师奇缺。在我国民间,各地成千上万的人在习练太极拳,且不说能否随时有效地接受名家拳师的传授,就连找几位明白人点拨和指导的领练人都极端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地区的人从习拳启蒙开始便误入了由一个“小不懂”带出来一大批“大不懂”的歧途,走了弯路,又延误了时光。
“轻”受主观因素制约,主要体现在习练(修炼)者的自身上。初学者虽并非误入歧途,也有相对不错的环境与条件,如有一定的场所、有较高水准的师资、集训时间基本保证、项目训练科学有序等等。但修炼者眼高手低,见了这山望那山,不能潜下心来,扎实地摸爬滚打一翻,一练基本功便叫苦连天,一练套路就感到苦燥无味,不想“坐禅念经”,却望“早日成仙”。因此,太极习练便成为一些人“好看不好学”的借口,也是充满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的理由。此外,还有一些习练者只满足于现状,满足于某名人的“言传口授”或道听途说,不肯下功夫认真探研和细读一些先贤先哲或名家大师之著作或论述,使自己的视野和拳艺的提升受到了限制。
此外,也有人认为,练“轻”,就是练“轻功”,只要“轻功”练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笔者以为这是一种误解。“轻”是太极拳术语,就太极拳而言,它是一种劲力技巧的修炼与运作等的展现,而“轻功”涵盖的内容就广泛多了,它主要以各种“功”或“功夫”的形态显现。“轻功”又分“单轻功”与“多轻功”等。“多轻功”既复杂又多样;而“单轻功”较单纯,一般指单项训练的一种“轻功”,对此,本人颇有感受,记得在1947年深秋,本地为准备迎接和庆祝新中国的成立而排练节目,本人在当地儿童剧团任小武生,主演《逼上粱山》中的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练就了能从三张桌子高的上空翻跟斗落地轻而细声(乃至于无声),我以为这便是单项“轻功”在起作用(注:在民间练此“功”是有意外危险的,必须在师傅监护下进行)。需要说明的是此“轻功”与太极拳的“轻”的修炼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能以为有了某种“轻功”便一定可以修炼好太极拳的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