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太极不明,何谈养生?

  无论中医学还是太极拳,其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最后都要落实在脏腑功能上。中医学中的脏腑经络学说是其核心部分,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之间各有专司,又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协调。而且在五脏与形体外窍之间,五脏与情志活动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五脏之健康与脏腑之间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是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相对恒定的关键所在。同时保持良好的情志状态又能稳定五脏六腑的正常活动。太极拳运动即是通过吻合人体骨骼最佳受力状态的运动框架,达到疏通经络,旺盛气血,濡养五脏六腑的效果。

  什么是“骨骼最佳受力”呢?不难想象,我们的房子,无论什么形状,都是符合力学原理的,否则房子就不会稳固。太极拳运动是人体的运动,那么就要吻合人体生理特点,陈鑫著作中提到“骨节要对”,就是要吻合骨骼最佳受力状态,这时可以让经络在空间的走向非常有利于体内内气的流动,为气血流通旺盛做好准备。太极拳绝对不只是划两个慢悠悠的动作而已,如果不具备这些要素,那么其养生功效就无从谈起,甚至训练不当还会产生损伤哦。

  那么我们练习的太极拳有没有吻合骨骼最佳受力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主神志,心血运行不畅、心血亏虚都可以影响心脏的功能。而太极拳运动就实现疏通气血运行通道,然后再以节节贯穿的特定运行模式使气血流通旺盛,从而加速了血液循环,减轻了心脏负担,对人体和心脏都起到了保健作用。

  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肝主流泄,三者的功能影响着正常的气机升降出入和人体的正常消化功能。就像易太极口诀里常提到的“收腹、下沉、胸腔膨胀”使胸、隔、腹、背、腰等处肌肉有规律、有节奏的收缩舒张,这种导引方法不但使内脏得到了"自我按摩",同时也导引了气机的升降出入,从而调节了脾之运化、胃之受纳、肝之疏泄,对消化系统有防病治疗的作用。同时脾主肌肉,消化吸收正常了,肌肉骨骼的营养得到了补给,加之运动导引又可使肌肉及骨关节得到锻炼,从而使运动系统的疾痛得以康复。

  中医学认为肺司呼吸、朝百脉,有宣发肃降功能。肺若有病则咳,多痰、呼吸不畅,宣肃功能失调,卫外功能减弱。太极拳运动的节节贯穿就可以锻炼呼吸肌,改进胸廓活动度,保持肺组织的弹性,使肺活量加大,加大毛孔通气量、开发卫气,有利于肺之宣肃功能和肺朝百脉的作用。

  上面提到“节节贯穿”,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节节贯穿呢?节节贯穿其实就是对前后两个定式动作之间的运动方式进行规范和细化,身体各部位依次而动一动全动的运动模式。有人会想到机械舞、肚皮舞及孔雀舞,是的,它们的外形的确像,可是在追求审美元素的同时它们有没有吻合生理特点呢?有没有大地的反弹力作为源动力呢?

  节节贯穿其实是在吻合骨骼最佳受力的拳架体系的前提下,产生“根劲”——力从脚起的原动力,然后再做由脚而腿而腰到手,又从手到腰到腿到脚的“风箱式”运动,这样才能够产生内气,促进气血流通旺盛,达到濡养脏腑的功效。否则的话,只是靠机体的消耗做节节贯穿,反而使得身体越练越差。

  难道这不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么?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功能失调(主要是阴阳气血失调),元阴元阳受损,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肾主水功能失常则全身水液代射障碍。易太极的学习前期就是一个“练气化精”的过程,培补先天之元阴元阳,通过口诀的导引,使得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加强,有利于肾蒸腾气化的主水功能。太极拳对气的养、蓄修练,本身就是对主纳气的修练。因此太极拳对中医所说的肾系病人,也能起到良好的体疗作用。

  疏通经络其实就是养生的关键,就像“国家太极拳教练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唯一制定者易太极的科学体系中讲:

  “通过吻合人体骨骼最佳受力状态的拳架体系的训练,就能够使人体的经络达到最佳的畅通状态。然后通过节节贯穿产生内气,保证很好的气血运行,当气血流通旺盛,最大的效果就是濡养五脏六腑,使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能力增加,使各个器官正常运作,吸收功能、排泄功能等所有的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此时的人一定是非常健康的。因此,保证人体经络的通畅,是养生的重要环节。”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