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中国书法,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传统历史文化的瑰宝。
太极拳吸收了《易经》的阴阳学说,老子的道德学说,儒家的中庸之道,兵家的虚实论,中医的经络原理,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因此说,太极是哲学,太极是文化,太极是大道。
书法绘画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国学。她的辉煌和伟大,同样体现在阴阳、虚实、沉稳以及意念上。武术与文化的艺理是相通的。
习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书法绘画讲究身正笔直,握笔有方。
太极拳要求松腰,沉肩坠肘;书法绘画讲究指实,掌虚,腕活。
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书法绘画也包括“笔画的虚实”、“结构的虚实”、“章法的虚实”。
太极宗师陈微明
陈微明书法
太极拳要求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书法绘画讲“是故书成于笔,笔运于指,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于肩。肩也,肘也,腕也,指也,皆运于右体者也,而右体则运于左体。左右体者,体之运于上体者也,而上体则运于下体。下体者,两足也,两足着地,拇踵下钩,如屐之有齿,以刻于地者,然此为下体之实也,下体实矣,而后能运上体之虚。”
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练习太极拳要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此全是用意不用力。文人在书画之前,应该是“意在笔前,文向思后,然后作书。”学习书画,虽然有体力的成分,但更多的说应该是精神、意志、意念上的一种活动。他们同样都是用心去完成的作品。
太极宗师郑曼青先生
太极拳要求动中求静,相连不断,盘拳走架运劲如抽丝,绵绵不断,要做到势断劲不断,劲断意相连,呼吸深长,气沉丹田;书画讲究身体、意念和力量合并成一种内力,送到笔的锋豪上,完成的作品才能轻重舒缓,精彩动人。
太极拳和书画,更为相通的是都要遵循有阴有阳,阴阳互根的原则。习武者如果阳大于阴,将是肢体僵硬,如同木棍,如果阴大于阳,将是松垮懈怠,软弱无力;而一幅画作如果阳过阴无,就给人一种空洞无实之意,如果阴大于阳,更会让人有乌云压顶,透不过气,没有呼吸之感。真正的功夫高深的武者和书者,他的功夫中不但要有虚实开合,上下相随,连绵不断,内外相合,刚柔相济,一发而可以掷千钧,挥毫泼墨间呈现出江山万物多娇,美妙绝伦的内在功夫。他们练至虚无境界,其思想意识皆至上乘,抛弃一切功名利禄,得到的将永远是健康,快乐,长寿。
太极宗师刘晚苍
刘晚苍画作
自古有“文武交泰,书剑一家”,“文需武功,武需文帮,文武合璧,天下无双。”二者在意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恒修勤练,必将受益终生。
习练太极拳,自古有“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不到终是迷”、“有根有恒成功易,无情无义入门难”之说,现在社会上很多自以为是的所谓名家,把祖上传下来的太极瑰宝,按着自己的一己想象改得不成体统,七扭八歪,花里胡哨,失去了太极的本意。要真正喜欢太极,就应该找一个明师,口传心授的学点老祖宗传下来的原汁原味的东西,别让民族的东西失传了。先求形似,再求神似。继而再追求内功要领。一定要一个式子一个式子,扎扎实实地学好,切不可贪多。
同样,书画是学出来的,绝不是闭门造卓就可以练出来的。如果没有好的导师,就会失去方向和标准,无异于盲人骑瞎马,误入歧途,心底就浑浊,弊病将影响你的一生,你的书画也永远登不上大雅之堂。
太极名家梅墨生
邓小平说:“太极拳好”,事实上,太极拳真的是好。在历史上,远的不说,近现代就曾出现过许多太极拳与书画造诣俱佳的高人。李苦禅、王十川以及现在声誉日隆的梅墨生等先生,他们都是技艺非凡的艺术家,也都是痴迷于太极拳的武术家。当今的画家刘牧老师,习练太极桩功十几年如一日,不管每天多忙,都坚持练功不殆,所以他心胸宽广,意念沉稳,笔力苍劲,画风震撼。2013年4月份,刘牧老师与桂林画界的朋友一起去河北苍岩山写生,一行十几人,论年龄都比刘牧老师轻,但登起山来却没有几人能赶上刘老,他矍铄的精神和健壮的体魄令同行的人们敬佩不已。太极不仅仅健身,更是修身养性的高尚哲学。桂林的画家李星赋老师,每日用真心数遍苦练太极,使他的画作思维有了更大的提升,频频获得大奖。
所以说,中国的太极拳艺术是文化,是大道;我们还要说,中国的书画艺术也是文化,是大道,而且二者文武相通,文武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