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一句话讲清痛经:源于宫寒,止于艾灸!

  关于艾灸时间,我认为视频中讲的艾灸时间是稍显不足的,需知艾灸效果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灸量上,而灸量又主要体现时间和温度上,这么说吧,10分钟的艾灸,无异于过家家!《扁鹊心书》记载的一些病例有说,灸关元300壮,能从白天就到半夜三更去,是连续一次灸300壮!

  但另一方面,灸量也是要循序渐进的来增加,而不是一口吃成大胖子,像有些灸友一上来就灸一个多小时的,也是不可取的。需知“气有余便是火”,灸量过头了容易上火。一般我是这样给灸友提建议的——肢体每穴15-20分钟,躯干每穴30-50分钟,温度以温热为宜。

  1、痛经源于宫寒!

  很多女性朋友都有饱受痛经折磨的时候,那种疼,痛到骨子里。有使人痛到蜷缩起来的刺痛,还有遍及腹部和后背的持续疼痛。而疼到深处,近乎虚脱了,只觉得四肢无力、站立不是,有些人还会眩晕、恶心、腹泻或呕吐。

  当然了,以上都是灸友反馈的,作为男性的我确实很难理解那种痛苦。但作为男性我却知道,多数的痛经是胞宫气滞血瘀、冲任二脉不调导致的,而胞宫的气血不畅,却是源于宫寒!胞宫气血郁滞,气血运行欠畅通,是因为寒邪伤及下焦,客居于胞中,血液被寒寒邪凝住,流动不畅,所以才会疼痛。

  这一点大家需要记住:血於反应在身体上就是疼痛,寒则血凝,温则血行,血瘀大多就是因为着了寒气。宫寒型痛经症状:经前或经期少、经血瘀滞,色暗有块;下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排出不畅;块下瘀滞稍通,疼痛暂减;瘀滞随经血而外泄,经后疼痛自消。但若气血郁滞之因未除,则下次经期腹痛复发。

  2、痛经止于艾灸!

  痛经时吃止痛药只是饮鸩止渴,红糖水作用也仅是聊胜于无,虽然之前我们也介绍过——痛经时通过重灸内关、合谷、太冲的方法来缓解痛苦,但那也只是缓兵之计,相当于解渴,而我们更需要的是一口井,是真正能有效调理痛经、从根本上治好痛经的方法!

  艾灸是化解宫寒、调和冲任二脉的最佳方法——依靠艾灸的超强渗透性的短波辐射及艾烟里的微量精油物质,可缓解寒邪、通经活络,这也是为什么艾灸是缓解痛经首要选择的原因。如视频中的神阙到中极,走穴道艾灸,通郁闭之气,摩其臃肿以散淤积之肿,揉其硬结,便于气血流畅。这样可使经络通畅,功能恢复,对与缓解痛经、滋养卵巢有极大好处。

  宫寒型痛经取穴:

  ①神阙

  ②关元

  ③中极

  ④命门、肾俞

  ⑥地机

  ⑦三阴交

  ⑧太冲

  温和灸,每次艾灸3-4分穴位,循环艾灸。肢体每穴艾灸15-20分钟,躯干每穴艾灸30-40分钟,循序渐进的,逐渐延长单次艾灸时间。

  艾灸不可天天进行,一周内需休息1-3天,根据各自的感觉来定,感觉不易上火、感觉不烫、感觉舒适,都可适当提高艾灸频率。

  3、重点介绍下中极穴!

  中极穴在下腹部,如果我们拿一副人体解剖图,从外形来看的话,这个地方才是真正的“人中”,人体从头到脚的中点就在这个地方。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脐下三寸之地,位置非常险要,不能随便乱碰。其实原因就在于,这里是人体元气藏聚的地方,女子胞宫、男子精室都在这里,地位之险要,无与伦比。

  中极在人体当中处于腹地的位置,而腹地我们都知道是核心地带,它向四周辐射的能力也是最强的,有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味道。确实,中极穴不仅能够治疗周边相关的疾病,对于子嗣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关联,算得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等闲视之!

  故而,中极穴对于调理内在不通的疾病效果非常好,除了调理痛经,对月经不畅也有很有效果。并且除了艾灸,我们还可用按摩的方法来刺激它——按摩的时候,用拇指顶在中极穴处,顺时针、逆时针各按摩50次。女性往往体质寒凉,也可以将手掌心搓热之后,用掌心在此处按揉,可以起到保温刺激的效果。

  4、腺肌症:别与普通痛经混为一谈!

  引起痛经的原因很多,前文所说的宫寒诱因只是常见情况,对于那些病程长、顽固、反复发作的痛经,我们就可考虑是否有腺肌症了。中医认为子宫腺肌症是由气滞、寒凝、热灼、气虚、肾虚导致瘀血阻滞冲任、胞宫,经行不畅则痛经。瘀血阻滞冲任、胞宫为主要病机。

  子宫腺肌症最大的特征就是痛经。常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出现,当经期结束痛经即缓解。痛经初期服用止痛药物可以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痛经需要服用的止痛药物剂量明显增加,使患者无法耐受。

  在我们的灸疗实践中,见证了艾灸对控制、改善、甚至治愈腺肌症的效果,以及对缓解由其引发的痛经的效果——虽然不是所有的腺肌症患者通过艾灸都能祛根,但只要坚持下来的,大部分都可做到减少痛苦,消除痛经,摆脱止痛药物的依赖,控制改善病情。

  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艾灸呢?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