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意念在修炼太极中地位与作用(上)

  国际太极拳大师马虹先生在其著作《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一书中说到,“陈氏太极拳是祖国武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明末清初,陈王庭创编太极拳时,其拳理拳法的形成有三个来源:一是以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为拳理的依据;二是以道家的养生术和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为拳术内功的依据;三是以戚继光的《拳经》等技击典籍为创编套路外功的借鉴”。陈王庭(1600—1680)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据河南省温县县志记载“陈王庭,在明末拳术以著名,与拳术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代代相传,成为独特之秘”。陈王庭他的《长短句》中写到,“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雄,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不是神仙,谁是神仙?”

  马虹书中提到陈氏太极拳的内功基础为道家的养生术,陈王庭《长短句》中提到创编太极拳时《黄庭》一卷在手,实际上《黄庭经》涵盖了道家的养生术,《黄庭经》是什么,《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三种,《正统道藏》染丘子注序:“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地中人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所谓黄庭之景,实指道教修炼时产生的景象。《黄庭经》以七言歌诀形式描述道教的修炼与养生学说,是道教思想与古医学结合的修真书。《黄庭经》为道教茅山宗的主要经典,在道教中十分盛行,后成为全真道功课之一。《内景经》强调“修炼存思之法”,书中认为人体各处都有神仙,注重以“存思”为主的修炼要诀。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论。《外景经》修炼的主要方法有,一是关于吐纳行气的方法。如“象龟引气至灵根”,“呼吸庐间入丹田”,讲的是人应当效法长寿之龟,引气到丹田,以保持体内元气。二是关于咽津和宝精、固精的问题。道教常称津液为玉液、玉浆、醴泉、灵液等,认为此液由炼气而产生,是五脏之精华,甜美清香。若人们勤加修炼,漱津咽液,那么就以去病防病,强健身体。三是恬淡无欲的思想。《外景经》反复强调这种思想,并在数处加以阐述:“物有自然道不烦,重拱无为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廓然口不言”,“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虚”,“近存子身还自守,清静无为神留止”,“恬淡无欲养华茎,服食玄气可遂生”等等,这些都强调修炼者要恬淡无欲,清静无为、虚静自守。不论是存思法还是吐纳行气,都要在修炼人的正确“意念”引导下才能完成。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宰”,“妙机本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档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档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纰累,此官骸不得不从手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识运行。”由此可以看出,意念在陈氏太极拳的修炼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

  练拳先修身。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武先修德,现在人常说做事先做人,这些至理名言都是讲,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要拥有一个宁静平和淡泊的心态,少一分羁绊,多一分自由,少一分窘迫,多一分从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慕名利,远离喧嚣和纠缠,走向超越,以这样的心理状态去练太极拳,才真正能做到意念清澈,入静放松,太极拳的练习是通过意念的作用使身心优化的自我锻炼方法,也有人说陈氏太极拳是一套编排非常高明的“意识体操”,练太极拳的本质就是练“意念”,人的意念往往受到心情、心态、心理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如没有端庄的心态,良好的心情及正常的心理,你在行功时的“意”很难达到高层阶段的修练。因此练拳必须身心同修,心境舒畅是行功时达到“松、静”状态的关键。所以在太极拳修炼中,“心静和体松”加上“意念”的作用会使人由外动带动内动以产生内气,长期练习对人体内外会产生明显的功用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