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由于许多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等,加上气候、环境高温潮湿,造成很多人身体湿邪内郁,阳气虚弱。我们去看中医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中医师提到一个词——湿,有时说体内湿重,或湿气重;有时说脾湿、寒湿等。究竟什么是“湿”?湿有什么危害?该如何预防和祛除?
今天,瑞来春堂四城五馆百位名老中医言传身教,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除湿总动员”,通过微信、讲座、咨询、义诊等方式向大家全面介绍“除湿”的好方法,为大家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湿是“六邪”之一,所以又叫“湿邪”。分为内湿和外湿。
内湿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如果身体虚弱,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身体内就有了湿气。
外湿
由于气候或环境潮湿,外来水湿会入侵人体使人发生疾病。
内湿的人(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容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致病,最易伤及脾脏,使湿浊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湿”的主要类型
湿寒
外感潮湿寒冷等寒湿邪气,气血运行受阻,关节、筋骨疼痛或寒湿内困而损伤脾阳,或脾肾阳虚而寒湿内停,畏寒肢冷,腹痛泄泻,或浮肿等。
湿热
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出现:发热、头痛头重、身重,口苦,尿黄等。湿热流注关节则谓湿热痹证,侵犯脏腑时,可出现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肠道湿热等证。
风湿
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风性走串,故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临床常见为风痹、寒痹、湿痹。
人体“湿重”会怎样
无论外湿或内湿,都有阻遏气机、伤人阳气和侵袭脾脏的特点。在病证上又都具有沉重、秽浊、黏滞等特性。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沉重:感受湿邪后,人们常感到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关节疼痛重着等症状。这是因为湿邪侵袭肌表,留滞于经络关节,使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阻碍,营气和卫气不能调和的缘故。
秽浊:湿邪致病后,人体各种分泌物秽浊不清,如面垢多,大便溏泻,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等。
黏滞:一方面指因感受湿邪而引起的病证通常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另一方面指病灶部位多潮湿不净,排出物黏滞,舌苔腻等。
此外,湿邪致病还多见于人体下部,如妇女白带增多、淋证、泄泻、痢疾等,水肿也多以下肢较为明显。
认清“湿”要除“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