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相应一词,结果如下:依瑜伽论之意,有三种相应:
一者,一切所缘之境,与心相应,名境相应;
二者,行与理相应,名行相应;
三者,三乘圣者,所修诸功德法,因果相符,名果相应,此三种相应,摄尽一切法。
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一种相应,一切所缘之境,与心相应,名境相应。
几年前我遇到过一件事,当时我开药铺已经有数年了,一日附近小区一邻居路过药铺,进来问我:“你们这药铺开业多久了?”我说:“四五年了!”,这位老人说,“我每天从这里路过,我咋不知道呢?”
是啊!药铺开了四五年,这位老人天天从门口路过,为啥他不知道这里开了一间药铺?
最开始我先自我反思,也许是我们药铺的知名度不够吧,后来我发现不是这样的。
有一天,同家里老人聊听,老人说家里棉被太旧了,需要翻新,同时告诉我哪里有棉被翻新的店。从老人口中,我发现这条街我常常路过,为啥没有深刻的印象呢?为啥老人能记住呢?
其实这里面有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兴趣,因为我们认为对我们有用或者可能有用的店我们会记住,对我门没有用,我们会跳过,或者根本就不会花心思去记这样就会出现:视而不见!
文章开头的这位老人,因为大多关注的是上街买菜的问题,路过药铺的时候,和大家一起说笑,加上吃药都上职工医院,很少关注药铺买药的问题,所以就会对开了几年的药铺,视而不见!
这里面,说得更直接点,就是眼前的所件之物,没有与心相应,所以才会视而不见。
与心相应,一下子似乎更明白了些。
我们如果带三个人进山,一个是木匠,一个是采药人,一个是摄影师,在同一座山转一圈下来,然后他们各自谈对这作山的印象。
木匠可能会告诉我们山上的木材有那些,有多粗,可以做什么家具。因为他的心中装的就是各种木材,所以山中能与之相应的,就是木材!
药农可能告诉我们山中有那些药材,各自长在什么地方,产量大不大,什么时候可以进山来采,因为他的心中装的是药材,所以山中能与之相应的,就是药材。
摄影师可能会告诉我们山中的景色如何,在什么视角,什么时间进山可能会拍到理想中的美景,因为他的职业就是摄影,心中装的就是:风景、阳光、角度,能与之相应的也就是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