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认识咳喘

   “咳喘”,是小儿疾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也是最为常见的肺系疾病,其最能够体现“肺”的宣降功能。

  如果说小儿“感冒”,或者发烧是“肺”失去宣降功能的初步阶段(往往就是宣发方面为主——不发反敛),那么,“咳喘”则是表示基本完全失去“肺”的“宣降”功能(已经转为肃降方面为主——不降反升)。   在初步阶段,有的患者,是可以自我恢复,   但是,到了“咳喘”阶段,绝多数是不能自愈的。   在里,一定与中焦脾胃有关,说明疾病已经突破到“第二防御层”!   “咳喘”,是三个症状,分解开来就是:咳嗽,喘息,甚至哮喘。三者之间,不尽相同,但是相互递进,临床一定要明白其具体临床表现。   壹   有声无痰曰咳,有痰无声曰嗽   在古代,对于“咳”与“嗽”的认识,是不同等的,《医宗金鉴》则有:“有声无痰曰咳,有痰无声曰嗽,有声有痰曰咳嗽。”,也就是说:“咳”,有声无痰;而“嗽”,则是有痰无声。   要是进一步来讲,“有声无痰”或者“有痰无声”是什么临床状态,可能很多情况都回答不上来,干脆来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此时则应该体验生活,体验自己发生咳嗽的时候,自己如何如何才行!   “有声无痰”,其实就是因为气道出现一种发痒的感觉,自觉不舒服,此时,需要“运动”一下呼吸道,做出自我的反应,此时气流与气道产生共鸣,从而“咳”、“咳”、“咳”!   因为呼吸道中没有过多的分泌物(但是,一定会有少量的分泌物,中医称为“痰”),所以不会出现痰声。如果还是不明白,那就请亲们去厨房弄个油锅,再放点些干辣椒,大火来烧锅,当闻到那股烟的时候,人基本上就开始“咳”起来!   “有痰无声”,是因为呼吸道中的分泌物过多,但是,气流还是能够通行起来,当气流通过分泌物的时候,就会产生共鸣,通过胸廓在体会能听到声音,“呼啦”、“呼啦”声,有的患者声音小,需要用耳朵贴近胸背才能听到“嘶、嘶”声。这就是“嗽”。   所以,一般来讲,因为气道中有过多的痰液,所以,人体就会自觉憋气,自然而然的“咳”起来,也就是“嗽”很多时候就是兼有“咳”的情况,两者合起来,叫做“咳嗽”!   “咳”与“嗽”,都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是在邪正相争的过程中,出现的排邪作用!   但是,“咳”是气流与气道产生共鸣,临床往往提示几点:   一是在咳嗽早期,外邪(风寒)仍占有主导地位,此时多是暴咳的状态;   一是出现在咳嗽的恢复期,患者多是偶咳几声,此时外邪处于弱势;   最后是,如果是长期的“咳”,多是提示一种“过敏”状态,治疗起来也是相当棘手,是人体处于虚实夹杂的时候!   有“嗽”,则表明患者疾病状态已经转入中后期,此时痰就会躲起来,外邪逐渐削弱,以“里”病为主导。   但是,因为痰多,一定要注意患者有没有“喘”的情况,特别是年龄小,不会吐痰或者咳痰的孩子,容易堵塞气道,出现危急重症,如哮喘、肺炎、急性喉炎之类!   对于“咳”,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清嗓子”,此时多是因为咽喉不适,特别是咽喉痒时候出现,一般见于“咽炎”,以及咳嗽的恢复期(如果是一般咳嗽,则是提示病快好了)!   所以说,一般来讲,对于咳嗽的患者,其病情往往经历“咳”—“嗽”(“咳嗽”)—“咳”(或“清嗓子”)的过程!   贰   咳嗽的声音   对于“咳嗽”,在临床的观察中,需要“咳嗽”的部位与声音,例如:   咳嗽在咽喉,有的是类似于清嗓子,声音较为短、脆;   如果在气管,发声部位偏里,声音较为沉闷,有痰的时候,伴有痰声;   如果是肺部,声音多数是沉闷,就好像声音发不出来、咳不上来、没有力咳的感觉。   如果患儿此时痰少,或者没有痰,多数是“空”、“空”声的咳,如果是咳嗽后期长期如此,此时多与津液亏、气不收摄有关!   叁   咳嗽的时间段   还有,一般规律:   如果是白天咳嗽多,外感邪气占主导地位;   如果是夜间咳嗽多,则是还有余邪未尽,以中焦治疗为主!   如果是睡觉前后,或者睡醒后,或者运动后咳嗽,多数要考虑过敏性体质(西医的过敏性咳嗽),或者警惕以后长期咳嗽,提示患儿脾胃弱一些,具体需要详细辨证!   肆

  痰的情况   一般来讲,观察咳嗽,都需要辨别“痰”的情况,但是,很多小孩不会吐痰,基本上无法反应病情!   如果痰是泡沫状,提示脾胃虚、寒饮重;   要是粘稠,说明已经形成内热,但不明显,却要警惕再感冒所致的高热不退;   如果痰是黄色,一定是病出现热证!   如果痰中带有鲜血丝,要是咳嗽频繁(阵发性暴咳),多数是因为咽喉毛细血管破裂,观察就是,不要太担心。   伍

  喘息   在中医古籍里面,就是“喘证”,是一个独立的病!此也是古人对“喘”的非常非常重视,因为处理不及时或者不恰当,会死人的!   一般见于以下疾病:哮喘病(或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喉炎(喉头水肿)、重症肺炎!   至于呼吸道肿瘤等,小孩子暂时不考虑!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气道堵塞,例如大量的痰液;   一个是气道的重度痉挛(过敏多见)。   在临床中,其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一般来讲,对于“喘息”,其是一个症状群组。   在患者本身的描述,多数会讲“出不了气”、“憋着难受”。   但是,年龄小的孩子,更无法表达,所以一般都是由家长或者医生进行观察,然后做出判断的,主要是望诊:   A.小孩呼吸急促,张口呼吸,不断发出“呼哈”、“呼哈”的声音;   B.看到鼻翼煽动,胸廓起伏,烦躁不安,哭闹不止;   基本上,小儿出现上面两点,都需要警惕“喘息”的存在,因为提示病情是比较重的,一定需要医生的处理。   如果,再出现“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者出现懒洋洋、不理人、面色灰白,甚至出冷汗,此情况是会死人的!   马上进行急救的!   临床上,为了更好掌握“喘息”的情况,是需要与下面一种情况进行鉴别的:   小儿在发热的情况之下,呼吸也会急促、烦躁、精神差,因为鼻涕多、粘稠,鼻子堵塞,会有张口呼吸。   所以,此时需要观察孩子“呼吸急促”、“张口呼吸”的情况,是否随着体温变化而变化!   如果体温高的时候明显,体温降下来则明显减轻,则不需要考虑“喘息”。   还有就是注意咽喉中是否有痰声,如果听到明显的痰鸣音,是需要警惕“喘息”的出现。   所以,对于咳喘的患者,为了预防危急病情的出现,   则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A.病史:小儿之前是否喘过!或者家中人有哮喘病史!或者过敏体质!   B.环境:避免过于干燥的环境,或者多灰尘的地方!   C.饮食:避免食用过于辛辣、干燥等刺激性食物!   D.临床表现:   如果患者有“喘息”病史,则需要在出现“咳”的阶段,马上就诊!   如果没有“喘息”病史,但是,却有反复咳嗽或者长期咳嗽,注意小儿在频“咳”的时候(暴咳),是否出现“喘”!   E.患者受凉,或者发热的时候,咳嗽一定会加重,此时,需要观察病情的变化。   一般来讲,患儿出现咳嗽,都应该就诊!如果出现“喘息”,需要马上就诊!   陆

  “哮喘”   其在中医方面,也是病症——“哮病”,就是俗称的“吼”,往往生活中,家长的描述就是“孩子吼起来了”,也就是说患者有“喘”又有“哮”!   《医学正传》:“大抵,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这里讲到“哮”与“喘”的区别。   需要明白的就是“哮以声响言”,古人《说文解字》中:“哮,豕惊声也”,也就是猪的惊叫声!不懂?没有听过?   就是说能听到患儿咽喉、胸廓发出的痰鸣音,是呼气时出现、明显,“嚇啦”、“嚇啦”的,在《金匮要略》称为“喉中水鸡声”。   其在这里,就是提示此时体内(气道)有大量的痰液。因为痰液堵塞气道,所以出现“喘息”,这就是“哮必兼喘”!   因此,“哮”与“嗽”在小儿疾病中出现,都是因为痰液堵塞气道所形成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哮必兼喘”,但是,也可为“哮”是“嗽”的严重阶段,两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换句话来讲,普通的咳嗽,没有得当及时治疗,或者因为体质问题,或者治疗不恰当,任其长期、反复发作,是有变成“喘息”、“哮喘”的可能的,而且,在目前社会状态下,可能性还不小!   以上内容,必须掌握,以免判断错误,导致患儿病情转向危重。或者,本来就不是哮喘,结果慌里慌张、一头乱!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