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观尿色、知健康,看看你有没有这些难言之隐!| 养生

  冬日深夜睡意正酣,却冷不丁地醒了。把人叫醒的不是闹钟,不是阳光,而是阵阵尿意。出现尿频不仅让患者自身痛苦,而且也显得非常尴尬。然而有时尿频、尿急及尿液的颜色像一面镜子,反映身体的健康情况。针对如尿频这类“难言之隐”,中医有何高招?

  观“尿”色识健康

  尿液里含有95%的水分,少量蛋白质和微量葡萄糖、无机盐、含氮的废物。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尿液颜色来判断健康。正常的尿液呈淡黄色。尿液的颜色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饮水多少。一旦尿液呈现各种五颜六色,就可能提示健康问题。

  对号入座

  温馨提示:吃进去的东西可能会影响尿液的颜色,例如一些药物会让尿液颜色变深。当出现异常时,不要立刻“对号入座”,而是要先想想有没有吃这一类的东西哦!

  判断尿频有标准

  正常饮水的情况下,成人24小时排尿次数达到或超过6次,夜尿次数超过2次,而且每次尿量小于200毫升时,考虑为尿频。饮水增多、泌尿系感染导致炎症刺激、器质性疾病、精神紧张等,均可引起尿频。

  健康的成年人一天排尿为4-6次。夜尿在正常情况下,为0-2次,如果超过2次,就是有问题了。年长者表现为肾气亏虚或者前列腺肥大,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如果夜尿频多,超过3次,需要进行中药调理。而中青年出现夜尿频多,尤其是短期内夜尿次数明显增多,就提示肾功能可能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先做一个肾功能检测。

  肾虚也有阴、阳之分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司二便。夜尿多,主因是肾虚、气虚,湿热下注所致,表现为小便频数且清长。

  中医认为,夜尿多,主要由于肾精亏虚、肾气不固、膀胱失于约束等引起。治疗上,应以益气固脬、脾肾双补、温阳固摄为法则。

  中医外治疗法,泛指通过药物、手法或器械施于体表或从体外治疗的方法,如中医药穴位敷贴、皮硝外敷、频谱照射、温灸、耳穴等。

  温灸疗法

  通过点燃艾绒等药物,作用于特定的经络,起到疏通血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和扶正祛邪等疗效。

  1、太溪穴

  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人体的元阴和元阳都来源于它,所以肾是人体元气之源。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是汇聚肾经元气的“长江”,所以古人称太溪穴为“回阳九穴之一”,认为它具有极高的回阳救逆之功。

  功效:艾灸太溪穴具有明显提高肾功能的作用。

  2、关元穴

  我们身体里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原动力,叫元气。

  中医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藏在肾中,又依赖后天精气充养,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功效:艾灸关元穴,可以使肾气活跃,补充肾气。

  3、肾俞穴

  肾俞穴也是补肾要穴,它就在我们平常所扎的皮带和腰椎交叉处向上约四指的地方。

  功效:经常艾灸肾俞穴,既能培补肾元,又可以缓解腰肌劳损,保护腰部。

  4、涌泉穴

  《黄帝内经》上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涌泉穴是人体足少阴肾经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

  它位于脚底中线前三分之一交点处,即当脚屈趾时,脚底前凹陷处。因此,艾灸涌泉穴在养生保健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功效:经常艾灸涌泉穴,可以使人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神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

  耳穴压丸

  中医认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肾开窍于耳”。现代医学认为,五脏六腑、四肢躯干均在耳廓上有特定的反射区。运用磁疗贴,通过磁力共振刺激耳部穴位,起到舒经活络、镇静止痛及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耳穴压丸在改善肾病病人失眠、心悸、夜尿增多等均有不错的疗效。

  冬季膏方

  时值冬令膏方门诊时期,中医根据疾病的不同,辨证应用膏方,既能治病,又能补虚,有很好的治疗和控制复发的作用。

  如果属于以下人群,可以配制膏方:慢性肾炎缓解期,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克;持续低蛋白血症,难于缓解;长期持续血尿;肾病综合征缓解期,或因反复感冒等因素导致病情反复;反复尿路感染,经年难愈,尿道综合征反复发作者。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