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化脓灸-古老神奇的疗法我们必传承并发扬光大

  化脓灸,顾名思义,就是需要人为制造感染的一种灸法。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被民间广泛运用。作为灸法的一种,它和针刺一起占了《黄帝内经》三分之二的篇幅。可见它在传统中医中的重要地位。

  《针灸资生经》多处提到,“虚者灸之,使火气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使热邪随火气发散也!”又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俱虚,火之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可见灸法在传统中医领域的运用之广。

  《千金方》云:"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虐毒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故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有风者,尤宜留意。----意思是说,如果去吴蜀那些湿气重的地方,一定要在身体上化脓灸三两个地方,不要让灸疮那么快就愈合,那么,身体就不会感染到瘴疬,温虐之气。所以说,要是想身体健康,足三里就要常常灸,使灸疮常常有分泌物排泄。可见,在唐朝,古人就已经对灸法深入进行了研究,并对化脓灸有了足够的重视和广泛运用。

  对于灸疮在一段时间内的炎症反应,很多不明真相者谈虎色变,患者们也会忧心忡忡,担心因此导致炎症感染,不能收口。其实大可不必,首先灸疮的形成就与外伤导致的细菌性感染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热量累积后导致的伤口,后者是某种细菌导致的感染。前者是一种人为的非细菌性炎症,目的是延长对局部区域的刺激量,以形成长效刺激。

  《针灸资生》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皆瘥,若不发,其病不愈。(意思是:凡是灸艾引起的疮疤得以化脓发作,所患得疾病就能够得到痊愈。如果灸疮不能化脓发作,那么疾病就不会得到根除。)

  《针灸甲乙经》更是对灸疮不发详细描述了诱发灸疮化脓的办法----“灸疮不发者,用故履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亦有恐气血衰不发,服四物汤,滋养血气,不可一概论也……古人贴灸疮,不用膏药,要得脓出多而疾除。……而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若速愈,恐病根未除也。倘疮口易收,而病气不得出也。”(灸疮形成却不能成熟作脓者,用旧鞋子烤热后覆盖灸疮,三天左右就发作化脓了……也有担心患者气血虚衰不能使灸疮发作的,就让他内服中药四物汤,滋养他的血气……古代的人不用收疮的膏药贴敷,因为一定要使灸疮多多出脓,这样才可以令疾病根除。……如果疮口很快愈合,致病的毒气就不能全部出来。)----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化脓灸的作用,主要就是造成灸疮以形成慢性刺激。当灸疮形成之后,火的作用已不复存在。故灸疮在整个灸法治疗中居于重要地位。

  孟子也曾说,“七年之病,求之三年之艾。”意思是说,像七年这样长时间的痼疾,一定要连续进行三年的艾灸才会痊愈。

  世界著名针灸大师,旅美学者金观元在他的著作《临床针灸反射学》里这么说道:“由艾灸衍生的有痕灸(透热灸或化脓灸),尤其是化脓灸也符合延久刺激的原则。……尽管貌似“残酷”,受刺激处皮肤要化脓一段时间,但能保持每天都有持续的刺激信息输入。化脓灸是在反射区或反映点上留下一个时间较长的刺激源。这对于慢性、顽固的疾病不失是一种值得一试的疗法。……但只结痂而不留永久瘢痕的透热疗法在日本仍是一种重要的灸疗方法……当应用常规针灸治疗而疗效不理想,可采用各种作用较为强烈且延续较久的刺激方式,以提高疗效。”

  当代灸疗大师周楣声也在他的著作《灸绳》里大声呼吁拯救灸法,并对化脓灸进行了深刻的评述:“举凡全身各个系统之陈年痼疾及药物难以为力的病症几乎皆可保罗,……用之得当,均可收奇效,显效与有效的不同效果。有的病例可立即生效,但大多数患者但是可无任何反应。等待就装发作,焦痂脱落,分泌物增加时,效果为最好,待5~6周后,灸疮开始干燥,效果也就有所减弱,如症状仍然存在,可以在原处反复加强,持之以恒,以图巩固。”

  化脓灸是怎么样一个程序和表现呢?

  一是直接灸:将艾绒或药物直接放在需要操作的穴位或病灶处点燃,经过一定时间或刺激量,在局部形成一定范围的烧伤,先会出现黑痂,然后伤口会渗水-化脓-痂脱落-有脓和血水-见肉芽血水-结黄痂,黄痂脱落后本次伤口就算长好了。一个疗程结束。

  另一种是间接灸:将药片,或姜,或蒜,或药泥等敷贴在需要操作的穴位或病灶处,再于其上放置艾绒点燃,经过一定时间或刺激量,在局部形成一定范围的烧伤,之后,任期在一定时间段内,不断流出分泌物,直至自行愈合,以达到延长刺激量的目的。比如长蛇灸,隔姜灸等都属于间接灸。

  化脓灸所用灸料是艾绒,《本草》云:艾味苦,气微温,阴中之阳,无毒,主灸百病。”有研究证明,艾绒燃烧后作用于人体的波长远远大于TDP神灯,或其他热源。

  在临床上遇到关节僵硬拘挛,疼痛剧烈的问题,会对症采用多种多样的灸法,比如温针灸,隔物灸等。而当肌肉覆盖表浅的部位,比如肩峰,锁骨面,踝骨尖,髌骨面,肘尖,跟骨结节,尾椎骨等处的剧烈疼痛,在止痛类药都无法控制,针灸的进针深度又不能达到标准时,要想取得疗效根本不可能。假设施于汤药,要直达病灶也难如登天!此时,如果施以化脓灸,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非常理想。

  (以上摘自黄氏中医蜂疗门诊《浅谈化脓灸》)

  具体操作

  医生操作时先用笔点个小点,打个记号,用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圆锥形艾炷,然后把它直立旋转于穴位之上,再用香从顶尖轻轻接触点着,直到病人喊痛的时候,医生再迅速把它按灭,同时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按摩穴道周围,可以减轻病人痛苦。其实,只要灸几次,再灸就不太痛了,如果耐心治疗十多次,用不了多久就能产生一定的疗效。

  化脓灸的部位一般是四肢、腹部、腰部。用这种灸法,初灸之后,皮肤局部会变黑、变硬、结痂,下次再灸就在硬痂上施灸。如果化脓,可以按压,排出脓液再灸,如果痂皮脱落,可以用敷料覆盖,等结痂后再灸。

  注意事项

  1、流脓期间,注意皮肤表面的护理,应用消毒纱布包裹,严格消毒,防止感染。若有感染时,应按外科化脓感染常规处理。

  2、化脓灸后宜入室静卧,平心定气,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

  3、化脓灸后,注意补充相应的营养,多进食蛋白质类食物,如鸡、鸭、鹅、鱼、豆制品、香菇、蘑菇等。

  4、四肢关节部,肌腱处,大血管附近,脐部,孕妇及经期女性的腰骶部及小腹部禁灸。

  5、过敏体质的患者应在灸前咨询医生,在施灸过程及灸后都应格外慎重。

  同中医的其他疗法相比,化脓灸几乎是最“残酷”的,在化脓的这段时间内,疮口常常会跟衣物产生摩擦,增加皮肉之苦,受者需要一定的忍受力。----当然,接受化脓灸的患者都是”穷途末路””忍无可忍”的那一类,对于他们来说,来自伤口的皮肉之痛和日夜钻心的风湿痛,行动不便等慢性折磨相比根本不算什么。而至于以后可能留下的一些瘢痕,和残疾比起来根本就不值一提。在行医年中,化脓灸在治疗化脓性骨结核,腰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关节炎方面是效果显著。

  灸法是传统中医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带给了人类很多福祉。如果没有灸法,中医将失去很多光辉。灸法的传承,除了要广大中医同行的精研努力,更需要广大患者的理解和支持。相信只要医患能够互相理解,互相信赖,则化脓灸这一古老神奇的疗法必将得以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