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陈医生,上次文章中跟大家聊到了“小儿推拿”,讲述了我与“小儿推拿”从相遇、相识到相知的经历,属于鄙人生命长河中的一次驻足。这次还是跟大家聊聊小儿推拿。
小儿的脏腑娇嫩,气血未充,抗病能力弱,如果饮食积滞、收到惊吓、外感等,不但容易引起小儿发病,而且很容易加重。倘若父母能了解中医“术”的部分,学习小儿推拿知识,稍加掌握手法和穴位,就能在小儿患病初期就及时给予推拿治疗,可明显增强小儿的抗病能力,减少抗生素对儿童的危害。
早晨刚到诊室,就看到父母火急火燎抱着小女孩进了诊室,抬头间就看到孩子即使在父母怀中也还是哭闹不止。家长皱着眉一脸的焦急,不停的哄着怀中的孩子,似乎毫无效果。进门家长就迫不及待说:
“我孩子反复发烧一周多了,在这期间到医药打针、输液,吃了不少的西药,还是低烧状态”
我进行了寻常的问诊。
“孩子几岁了?”
“三岁半了”
“大小便如何?”
“大概两天没有解了,小便总是黄黄的”
“吃饭吃的怎么样?”
“可能是低烧状态,异常烦躁,总爱哭闹,也不爱吃饭,就爱吃各种零食”
“最近睡的怎么样?”
“平时入睡快,现在异常烦躁,哄到半夜她都不能入睡”
我看了下小孩舌头,舌质红、舌头覆盖着一层厚腻的黄苔,脉滑数。
我当即判断:很明显的阳明腑实证
什么是阳明腑实证?
阳明经属胃与大肠,脾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阳明病,是由胃家实(指火热)行成的,胃家包括肠胃而言。《灵枢。本输篇》云:“小肠大肠皆属于胃,胃为水谷之海。”
而这个小朋友的“反复发热”只是他的疾病表现之一,根本问题在于中下焦腑气不通,饮食不节就是罪魁祸首。无论发烧感冒等疾病,减轻肠胃负担为治疗疾病最关键一步,其次才是药物或者其他治疗的干预。
中医素来有说“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不为慈”。此时孩子本来出现热症;出现烦躁哭闹不止的情况,有些家长很宠爱孩子,任由小孩吃零食,便导致大便不解,腑气不通,郁而化热,继而出现“发热,喜冷水,咽喉红”等不适,热扰神志。还有家长对于小孩的“反复发烧”的情况手足无措,一味采取西药退烧的方式,这就犹如压弹簧般,可能暂时能降下去一点,一旦松开,便很快弹起来。
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调理?
小儿哭闹不止,反复低烧,哄至半夜不入睡,大便不解,舌红,苔黄厚腻。
从中医角度来说,其治则即是泻热通腑,小儿推拿手法以清为主,因发烧数日固然损伤津液,手法中需配合补的手法,清补兼施,相得益彰。
当时小孩一直哭闹不止,但主要难度还是在于其家长的接受程度,所以在行小儿推拿前向小孩家长交代,不要担心小孩哭闹,这是正常的,同时哭闹也能间接促进出汗利于退热。希望家长在给孩子推拿也不用太过心疼孩子。下面是我和医馆同事一起配合给小朋友推拿。
采用箕门穴手法(拍、推、双侧)
如图所示(红色线部位)用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面做直线推动。
打马过天河
中、环三指指面自腕横纹方向弹打天河水。
下推天柱骨
以拇指指面自上向下直推天柱骨
倒捏脊(8次)
用拇指、中指、食指三指同时用力捏拿后背,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捏起的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不可拧转。
上三关
以拇指桡侧面,自腕横纹向肘横纹方向推三关。
下六腑
拇指桡侧面,自肘横纹向腕横纹方向直推六腑。
摩腹部手法
以掌面或中、环三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要求手法轻柔,均匀协调,压力适当。此次我是采用轻柔与重刺激交替,以达到通腑之效
拿肚角
用拇指、食指或中指做钳状,在肚脐下2寸,旁开2寸大筋处做一紧一松的拿捏。
掐揉二人上马
用拇指放在二人上马穴位上,徐徐掐入深部;然后用手指指面按在穴位上,做回旋式按揉;两者交替。
按揉三阴交
以拇指或中指或掌指在三阴交逐渐向下用力按压。要求逐渐用力,频率慢。
前三者操作以皮肤潮红为度,起到退热的效果;倒捏脊与正捏挤的作用相反,以清热见长;上三关为温,下六腑为清,此小孩的推拿手法以清为主,故下六腑所占比例需要大于上三关;腹部手法中轻柔与重刺激手法结合,避免攻伐太过,亦可达到通腑之效;拿肚角为通腑散结代表手法;最后两个术式主要在于滋阴,热盛伤津,而津亏会加重热邪,滋阴必不可少。
整套推拿手法持续了近20分钟,小孩的哭闹贯穿始终,汗也出了不少,给予小孩少许温水后,让其休息2分钟后再测量体温,结果显示37.3℃,体温降下来不少,皆大欢喜。
最后嘱咐家长一定要节制小孩饮食,牛奶、水果等生冷之物勿食,零食和饮料必须断绝,同时2天内忌油腻,以清淡且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如清稀饭,即使疾病后期鱼肉之类也只能逐渐添加。
第二天家长带小孩来医馆复诊,诉小孩体温已恢复正常,昨夜解出大量,极臭的干硬大便,今早还是自己主动吃饭,也表现得那么焦躁不安了,变化之大让其感慨。后续给予调理手法善后,小孩疾病即告痊愈。
小儿推拿神奇的临床疗效,并非像一般人眼里简简单单的揉揉捏捏,而且应用范围广泛,然而我们要知道它仅仅是中医“道、法、术、器”中的“术”的部分,掌握其手法和穴位很简单,真正难的在于在临床上如何灵活的运用它,且行之有效,这是“法”的部分。若追求更高层次则在于“道”,其实这跟为人的道理是一样的,人的根器不同关注的层面也不同。有些人仅仅看重有形的肉身和食物药物,倘若能关注到无形的形而上的层面的人即是得道之人。
《黄帝内经》言“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到了现代社会,大部分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此即道家所言的“道法自然”,顺应天性,顺应天时,不加以人为的干扰或悖逆,就不会造出疾病来。说白了,中医的本质并不在于医术有多高明,而在于唤醒人自愈的本能,而现代社会的生活饮食与自然规律所相悖,就硬生生地把人体自愈本能给压制了。
就如《黄帝内经》已经明确说明“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是古人的大智慧,而现代人不以为然,小儿、成人无不以摄取大量高热量的零食,生冷食物,冰镇添加剂的饮料,宵夜。鄙人甚为担心。
“道不远人”,也许有时你离“道”就差那么一小步,若能跨过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先知身体,才知世界”,也可以这么说,你怎么对待自己的健康,亦可知道你是怎样认识这个世界的,你的人生格局便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深度与宽度。希望大家有时间静下心来也可以试着估量下自身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