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中医指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推拿又有“按跷”、“跷引”、“案杌”诸称号。推拿,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黄帝内经》里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说明按摩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针对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不适,我们介绍几种简单的推拿手法,便于我们预防和快速治疗疾病。
轻松治愈感冒咳嗽:五步推拿法
1、清胃经:位于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向拇指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
2、顺推内八卦:手掌面,以掌心(劳宫穴)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画一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在此圆上顺时针推运一周,即为顺推内八卦。
3、清肝经:肝经位于食指末节罗纹面,用拇指罗纹面着力,从指尖方向向指节方向直推,称为清肝经。
4、清天河水:天河水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用食指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
5、清肺经:位于无名指末节罗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成清肺经。
用脑过度,开天门
脑为元神之府,为隋海,脑部气血最需充足健旺。若连续熬夜,则伸掌时多见手指掌面颜色发暗,且多见青筋,这是头部气血运行阻滞的征象,多表现为脑部供血不足诸症,或精神不足,或头晕头痛,或记忆力下降,或目眩恍惚等等,需活血化瘀,醒脑开窍,或针刺或艾灸,或汤药或推拿都可取效。《保赤推拿法》记载“先从眉心向额上,推二十四数,谓之开天门”“开天门”属小儿推拿四大手法之一。有祛风解表、开窍醒神、安神镇惊等功效。闭上眼睛做这个动作,成人也会感觉到非常舒服、放松,还能使头部气血通畅,促进大脑血液循环;适合经常进行“头脑风暴”的脑力工作者。
推天枢,瘦肚子
早起和睡前,用手掌从腰椎过天枢穴到肚脐(不推过肚脐)54下,力度如抚摸情人皮肤;先左边后右边;最后用手掌在肚脐上先捂后提16下。经期孕期不推。此法还可以改善寒性便秘(便秘后大便偏软)。
推拿“五心”养生
1、顶心百会穴,经常用掌心推按,醒脑开窍;2、胸的中心膻中穴,捶打它可以驱散心中的闷气、抑郁之气,延年益寿;3、腹的中心丹田,常按揉丹田,补肾填精;4、手心劳宫穴,经常按压手心劳宫穴,有强壮心脏的作用;5、脚心涌泉穴,每晚睡前搓涌泉,可以使心神相交。
点按绝骨,治疗落枕
用一手点揉患部对侧之绝骨穴(也称悬钟),强刺激(以耐受为度),同时用另一手轻揉颈部阿是穴,同时上下、左右扭颈,尽量扭转至最大限度,行手法约1分钟,颈部疼痛不适即可消除或缓解,然后以摩法舒缓绝骨穴疼痛,继续扭颈。落枕症状较轻的患者,推拿一次后疼痛不适即可消除。
然谷是开胃功臣
然谷穴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胃里食物更好消化的效穴。推拿然谷,可让人很快产生饥饿感,同时还能治疗过度饮食后的不适,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每天坚持推拿然谷,能让人的胃口长开、肠道常清。推拿然谷后,我们很快感到嘴里唾液分泌得多了,20分钟后就会产生饥饿感。
脊背“五经推拿”治失眠
1、拿捏病人颈项两侧;
2、用掌根自背部沿膀胱经方向自上而下依次按揉各背腧穴数次,以酸胀发热为度;
3、将拇指置于脊柱两旁沿夹脊自上而下反复推按6次;
4、用大拇指自大椎穴开始沿督脉方向推至骶尾部,反复6次。病人会感觉背部发热,全身舒适,慢慢有了睡意。
捏脊能促进小儿发育
捏脊法对宝宝的脾胃,以及其他的五脏六腑的功能成长有很大帮助。捏脊最早要追溯到华佗,相传华佗发明了华佗夹脊穴。其实成人也可以捏脊。还可以通过背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调整脏腑功能,促进小儿的生长发育。
治病,关键是疗效高,最好没有毒副作用,没有伤害性,而且可以速效。综合各种治疗手段,食疗是最安全的;能针灸、推拿治疗的,就不用药物;能用中医解决的就不能首选手术;手术及放化疗应该永远是最后的不得已的选择。有时治病非常简单,推拿一下即可速效,何必要挂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