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中医高手中,有很多的“单味”药高手,就是主使用一味药而闻名济世,比如张锡纯石膏高手,张景岳熟地高手,郑钦安附子高手,乔玉川大黄高手等等,也因为个人的偏爱,而使后人读了他们的著作,而同样的走偏……
中药的药性天然而成,我们用之得当,药则能能活命,而用之不当,药亦能伤人,有的人视附子、干姜如猛兽,实际上是不懂识别阳虚之证,有的人畏石膏、熟地如砒石,亦同样是不懂识别阴虚之证。
换句话说,滋阴或温阳都要有相应的“用药指征”只不过,很多人不是凭“证”用药,而是在凭推理用药,比如凶杀案,当我们发现某人有重大嫌疑,想要治他的罪,我们就必须有相应的证据,不能仅凭推理就下结论就去抓人,否则,易出冤假错案。
其实滋阴或温阳的运用,得先明白两个字:病机,一定是取决于病机的需要,然后才是药性与剂量,这就是中医常说的阴虚者滋其阴,阳虚者温其阳,补不足而损有余,以平为期,各得其所。
在实际疾病中,比如说失眠,在理论上说,阴虚者比较容易失眠,而且且实际上,失眠患者中也确实是阴虚类型的人比较多,但我们不能见了失眠证就滋阴之法,因为,失眠还有十多种证型。
所以说白了,我们就是要辨阴阳,辨“证”,然后再去讲用药与剂量。
如阳虚,轻症阳虚,手足凉,程度轻,用巴戟天,补骨脂就够用了,而当阳虚重症时,四肢冷过膝盖,这时候用附子百克也无妨,当然了,阳虚还有一系列症状:形寒肢冷,唇淡面白,饮食喜温,大便润溏,小便清长,嗜卧懒动,神疲乏力,舌淡脉弱等等。
我们用温阳药时,虽然说不要求所有症状齐备,但至少要有二三个症状显出蛛丝马迹,作为我们临床用药的指征,而且要注意服药之后,症状不能减轻,十之八九,多是因为药不对证。
我们一定要明白的是,即使应当滋阴或温阳,也是有阶段性的,要适可而止,不能一直用下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把握温阳与滋阴其中的分寸?
这就是重中之重了,下面列出一些把握分寸的要点所在,仔细看:
▌当服了滋阴药后,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要停止滋阴之法:
1、口渴咽干症状已消除,舌苔已生,不欲饮水,当停止滋阴。
2、食欲恢复正常之后,又开始减退,当停止滋阴。
3、大便由干燥转为湿润后,又变得稀溏而粘滞,当停止滋阴。
4、睡眠恢复之后,又变得嗜睡,身体重,腿无力,当停止滋阴。
▌当服了温阳药后,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要停止温阳之法:
1、口渴咽干,欲饮冷水,且饮水量增多时,当停止温阳。
2、饭量增大,易肌饿,喜清稀饮食时,当停止温阳。
3、大便干燥难解,或唇干起皮时,当停止温阳。
4、精神亢奋,难以入睡,多梦易醒,潮热,怕热喜凉时,当停止温阳。
5、心烦易怒,口苦时,当停止温阳。
6、服温阳药后,小便黄热时,当停止温阳.
以上只是大概列出一些温阳与滋阴的分寸,我们中医人临床用药时要做的的就是方证相应,用药有凭有据,把握好温阳与滋阴的分寸,临床用药就不至于酿成大错,谨记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