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懂中医之人,对于“带下病”这一词条,想必有所耳闻。但究竟何为“带下病”呢?今天我们来深入探究一番。
何为“带下病”?
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随全身或局部症状,以上述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就称为“带下病”。
带下病缠绵难愈,特别容易反复发作,并且常常与月经不调、经闭、癥瘕、不孕等疾病同时出现,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
那么,“带下”又是什么呢?
“带下”一词,始见于《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载:“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此为广义带下之发端,带下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带下,是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妇女带脉以下部位的疾病,如经、带、胎、产等各种妇科疾患。
古代的记载也相当多,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并治第二十二》云:“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此皆带下。”明确指出妇人各种病,皆属带下病。
狭义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一种黏稠滑腻液体,如带绵绵而下。
例如《杂病源流犀烛》:“诸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客热郁抑,白物淫溢,男子随溲而下,女子绵绵而下,皆湿热之过,故带脉为病,即谓之带下。”
直到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带下三十六候》中才明确提出“带下病”的病名。广义带下继承前人之说,包括了各种妇科病;而狭义带下病则明确指为“带下赤白”之意,书中认为根据损伤脏器不同,阴道流出的秽液的颜色随所伤之脏而呈现不同的颜色,从而又青、赤、白、黄、黑和五色带之分。唐代《千金要方》中对带下病的含义解释为“带下赤白”,而将《诸病源候论》中的“带下三十六疾”,只是称为“三十六疾”或者“妇人下焦三十六疾”。稳重常将“带下”与“赤白”二字连用,以表示带下病这一狭义的疾病。
“带下病”之五色辩证
青带
《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中认为“妇人带下,其名有五,因行经产后,风邪入胞门,传于脏腑所致,若伤足厥阴肝经,色如青泥”。《傅青主女科·青带下二》:“妇人有带下而色青者,甚者绿如绿豆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所谓青带也”。
赤带
古人将赤带的出现归结为心经有热所致,《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曰:“崩中带下者何?答曰其患有五……伤手少阴心经,色如红津”。《傅青主女科·赤带下五》“妇人有带下而色红者,似血非血,淋漓不断,所谓赤带也”。《类证治裁·带下论治》:“赤带属热,因血虚而多火”。由上述可知,古代论治赤带时归结为血虚生热而致带下色红。
黄带
《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伤足太阴脾之经,则其色黄如烂瓜”。《辨证录·妇人科·带门》对黄带的论述较为具体:“妇人有带下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带腥,人以为脾经之湿热,谁知是任脉之湿热乎”。
白带
《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伤手太阴肺之经,其色则白形如涕”。《傅青主女科·白带下一》:“妇人有经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张氏医通·妇人门上·经候》:“白带者,属气虚,甚则腰痛,如虚不甚则不痛。若气郁甚,则腰痛头痛。”
黑带
《妇人大全良方》:“伤足少阴肾经,黑如衃血”。《傅青主女科·黑带下四》:“妇人有带下而色黑者,甚则如黑豆汁,其气亦腥,所谓黑带也”。《证治准绳·女科·调经门》按:“带下,有败脓淋沥不已,腥秽之甚,遂至脐腹冷痛,此盖败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