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孕期养护须得宜固守胞胎诞麟儿

  怀胎十月,很多父母都希望能有个健康活泼的宝宝。但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小心谨慎,怀孕期间的疏忽或自主终止妊娠,很可能导致孩子的意外。而反复发生这样的情况,对于母亲更是一种严重的危害——不仅损伤带脉和女子胞的气血运行,也会对生育能力造成很大的伤害。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方面的内容,希望能让粗心大意的准父母更加小心,维护母子的平安。

  有关滑胎的概念

  妊娠的频繁终止往往是滑胎的表现,也是造成滑胎的原因。凡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习惯性流产。但有些古代医着所言滑胎,是指临产催生的方法,不是“滑胎”病证,不属本节讨论范围。

  滑胎的病因病机

  对新产妇和未产妇来说,并不存在滑胎的可能,但正常的养护可以避免意外的发生,也就免去了可能的困扰。滑胎的主要机理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或胚胎缺陷,不能成形,故而屡孕屡堕。常见分型有肾气亏损和气血两虚等。

  肾气亏损

  肾为存储先天精气的部位,也被人称作“先天之本”。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充,或因孕后房事不节,纵欲所伤,以致肾气亏虚,冲任不固,胎失所系,而致屡孕屡堕遂为滑胎。

  气血两虚

  除了肾脏藏精不足之外,气血不能充盈身体导致冲任不固、带脉失养、女子胞的气血不足,也是导致意外的原因。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饮食、劳倦伤脾,气血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耗气伤血,都可导致气血两虚,冲任不足,不能载胎养胎,故使屡孕屡堕而为滑胎。

  滑胎的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滑胎仍以传统疗法为主,但辅助现代检查手段,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本病主要以滑胎及伴见的症状、舌象、脉象作为辨证的依据。对某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可借助妇科检查和有关实验室检查找出病因,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虚则补之”是滑胎病证的主要施治原则,并应掌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未孕前宜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调固冲任为主。妊娠之后或怀疑有孕之后,即应保胎治疗,不要等到流产先兆症状出现才去保胎。服药期限应超过以往滑胎月份之后,且无胎漏、胎动不安征象时,方可停药观察之。

  肾气亏损型

  主要证候:屡孕屡堕,甚或如期而堕,头晕耳鸣,腰酸膝软,精神萎靡,夜尿频多,目眶黯黑,或面色晦黯,舌淡,苔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肾虚冲任不固,胎失系载,故屡孕屡堕;肾虚髓海不足,空窍失养,故头晕耳鸣;肾虚命火不足,阳气不能外达,则精神萎靡,目眶黯黑,或面色晦黯;肾虚膀胱失约,则小便频数,夜尿尤多;腰为肾府,肾主骨,肾虚则腰酸膝软。舌淡,苔白,脉沉弱,为肾虚之征。

  治疗要补肾固冲安胎,推荐以补肾固冲丸治疗。方中菟丝子、续断、巴戟、杜仲、鹿角霜补肾益精髓,固冲安胎。当归、熟地、枸杞子、阿胶滋肾填精养血而安胎。党参、白术、大枣健脾益气以资化源。砂仁理气安胎,使补而不滞。全方合用,使肾气健旺,胎有所系,载养正常,则自无堕胎之虑。

  气血两虚型

  主要证候:屡孕屡堕,头晕眼花,神倦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血两虚,冲任不足,不能养胎载胎,故使屡孕屡堕;气血两虚,上不荣清窍,则头晕眼花,外不荣肌肤,则面色苍白,内不荣脏腑,则神倦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征。

  益气养血安胎是此证型的主要治疗原则,方药则可以使用泰山磐石散。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中益气以载胎。当归、白芍、川芎、熟地补血以养胎。砂仁、糯米调养脾胃以安胎。续断补肾强腰以固胎。白术配黄芩为安胎要药。全方合用,有双补气血,固冲安胎之效。

  另外要注意,中药材紫河车已经从药典中排除,因此正常的渠道获取较为困难。这时不推荐大家自寻门路购买,以免因质量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希望有滑胎问题的女性朋友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而没有问题的女性朋友也要注意自身的养护,为简单快乐的生活做好保障。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