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夏季潮热易成病湿疮治疗需小心

  夏季很多人皮肤都会出现多形性的皮损,此外还伴有皮损位置的瘙痒和渗出症状。而究其原因,高温潮湿的环境和日常饮食作息的不规律无疑和疾病有很大关联,身体的虚弱也是原因之一。西医上将此病命名为湿疹,而中医所对应的疾病被称作湿疮。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治疗湿疮,中医有哪些好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中医对湿疮的认识

  中医对于湿疮的认识直到近代才得以成形,其中又吸收了现代医学的经验,可以说是有很丰富的经验。中医古代文献无湿疮之名,一般依据其发病部位、皮损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若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栗疮。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发于手部者,称瘸疮。发于脐部者,称脐疮。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于婴儿者,称奶癣或胎症疮。

  湿疮的病因病机

  湿疮发病多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而成,起病较为迅速,而消退极为缓慢——如果不积极治疗经常会伴随患者整个夏季。总因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鱼腥动风之品,或嗜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生,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发为本病。或因素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而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发为本病。

  内治法

  湿热浸淫

  长时间不规律的作息和饮食容易使身体出现异常,随着环境的刺激诱发湿疮。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滋。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于,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治疗时要以清热利湿为主,推荐龙胆泻肝汤合革藓渗湿汤加减。

  脾虚湿蕴

  此分型疾病的形成过程较长,而发病也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流滋,可见鳞屑;伴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治疗要以健脾利湿为原则,推荐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血虚风燥

  身体长时间处于虚损的状态就会导致气血的瘀滞。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弦。

  正确的治疗原则要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为主,用药则最好是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减。瘙痒不能人眠者,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枣仁,以养心安神。

  外治法

  湿疮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而各自也有不同的治疗原则。急性湿疮初起仅有皮肤潮红而无流滋者,以清热安抚、避免刺激为原则,可选用清热止痒的中药苦参、黄柏、地肤子、荆芥等煎汤外洗,或用10%黄柏溶液、炉甘石洗剂外搽。若糜烂、水疱、流滋较多者,以收敛清热止痒为原则,可选用马齿苋水洗剂,黄柏溶液外搽或蒲公英、龙胆草、野菊花、炉甘石、明矾各20g,煎水待冷后湿敷,或2%~3%硼酸水、0.5%醋酸铅外洗。急性湿疮后期,滋水减少、结痂时,以保护皮损、避免刺激、促进角质新生、消除残余炎症为原则,可选用黄连软膏、青黛膏外搽。亚急性湿疮以消炎、止痒、干燥、收敛为原则,有少量流滋者,选用苦参汤、三黄洗剂湿敷外搽。无流滋者,可选用青黛散、祛湿散、新三妙散等油调外敷或黄柏霜外搽。慢性湿疮以止痒、抑制表皮细胞增生、促进真皮炎症浸润吸收为原则。可选用各种软膏、乳剂,根据瘙痒及皮肤肥厚程度加入不同浓度的止痒剂、角质促成和溶解剂,如青黛膏、5%硫黄软膏、5%~10%复方松馏油软膏、湿疮膏、皮脂膏、10%~20%黑豆馏油软膏及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

  湿疮的日常护理

  作为慢性的皮肤病,治疗时要注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是疾病有一个稳定的恢复过程。急性者忌用热水烫洗和肥皂等刺激物洗涤。而不论急性、慢性,均应避免搔抓,并忌食辛辣、鸡鸭、牛羊肉、鱼腥海鲜等发物。

  湿疮对于患者意味着很大的痛苦,身边的家人在安慰的同时也要督促患者改变生活习惯,为疾病的痊愈创造先决条件——否则再多的药也治不好慢性皮肤病。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