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击疗法是在中医经络、脏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的。中医认为,在捶击体表的过程中能激发人体的经气,并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振奋阳气、调节阴气、促进血循、恢复脏腑机能的作用。对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坚持捶击相应的部位和穴位,能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不同部位分轻重
捶击疗法在操作时需要注意选用合适的手法。根据部位不同可选用空拳击法、掌击法、捶打法、扇打法、劈法等。捶打以每分钟60~100次为宜。冠心病患者需慎用肩背部捶击。
空拳击法是指手握空拳轻柔击打。捶打法是五指并拢微屈,掌心呈空心状击打。掌击法是手指微屈,腕掌用力挺紧,以掌根部击打。这三种方法都适宜于腰背部等肌肉丰厚处,可以减轻腰背部酸痛不适。
扇打法则是指放松手腕,以手的背侧扇打。劈法是指双手五指分开,小指侧着力,交替击打,比较适合用来敲打双腿肌肉,能缓解肌肉的疲劳,对肌肉有很好的放松作用。
专家介绍,捶打的手法应视病情灵活掌握。其力量宜由轻逐渐加重,部位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动作要有柔和感和弹性感。捶打手法要刚中有柔,要避免生敲硬打。
根据不同的人和不同的部位,捶击疗法也分轻重。对儿童和年老体弱者手法宜轻,对年轻体壮者手法宜重。对痹症、痿症和感觉功能迟钝者手法应适当加重。在捶击时,肩部、背部和腰部宜轻拍,骶部则可以重拍。四肢肌肉丰满处手法宜重,关节及肌肉较薄处手法宜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肾区严禁大力捶打,如果用力不当可能使肾脏组织震伤。
专家提醒捶击疗法也有禁忌
溃烂性皮肤病、心脏病禁捶打
捶击疗法得到了很多老年人的认可,带动了捶打按摩棒、按摩锤等保健用品的热销。但捶打保健也要讲究方法,在购买捶打按摩棒之前,最好对捶打保健法有一定的了解,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否则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
任何一种疗法都有针对性、适应症,捶击疗法也是,并不能包治百病。自我捶击疗法比较安全,适用于风湿、骨关节软组织扭挫伤、挤压伤、落枕、慢性腰腿痛、肩周炎、小儿麻痹后遗症、瘫痪、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疾病。
但是,捶击疗法也有禁忌症。对于各种表皮湿烂的皮肤病、发热、急性传染病、癫痫、严重心脏病、肝脾肿大、各种出血倾向的疾病、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眩晕、内脏肿瘤、骨折未愈合、骨结核、类风湿等均禁用。
捶打要轻巧,长期重击反伤身
捶击保健法运用得当可以有保健和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中老年人走进误区,包括捶打的方法不当、打击力度太大等,也有人过度迷信捶击疗法,甚至把自己打得皮下出血。对此,捶打应讲究适宜、适度、适量,绝不是拍得越肿、越淤、越青越好。
捶打法的用力须轻巧有弹力,腕关节活动要灵活,两手操作要动作协调,频率适中,捶打力量要适度。如果下手太重,病不但没好又要添新伤,如果是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那将是雪上加霜,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长期过重捶打,不仅会让肌肉变得纤维化,破坏肌肉的张力弹性,而且还会使韧带、肌肉、筋膜等组织深度受伤。如果体虚多病,如此重手捶打,只能是增加痛楚。
清代医家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早已言明“筋喜柔而不喜刚”,如果将身上拍得青一块,紫一块,反而有伤筋骨。认为“舒服不治病,治病不舒服”的观念是错误的,真正好的健身养生方法应该使患者“不知其苦”。
锤击疗法是一个很好的保健养生的方法,锤击疗法有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手法适应不同的病症,当然我们在进行锤击疗法的时候要注意一些细节,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收到更好的保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