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中医“膏方”在北方的前世今生

  与“汤药”相比,“膏方”似乎离人们的生活有些远。其实膏方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是中药的主要剂型之一。特别是民国时期,内服膏方很盛行。由于烽火四起,膏剂的煎制量甚微,因此能吃上“膏滋药”的必定是殷实人家。而今,随着制作工艺的提升以及健康意识的提高,这种“冬令进补”的食方又获得了更多的发展可能。

  “膏方”在北方的前世今生

  膏方,亦称膏剂、膏滋,是将汤药进一步微火浓缩,调以阿胶、龟板胶、糖或蜂蜜,经特殊加工而成。遵循“润如茶,滑如丝,甘如饴”的标准,上乘的“膏滋”不仅具有良好的药用效果,还同时拥有极为温润爽滑的美味口感。《本草纲目》中的益母草膏、《寿世保元》中的茯苓膏,以及人们熟悉的小儿止咳糖浆、补血糖浆、雪梨膏、枇杷叶膏等,均属于“膏方”行列。

  民国时期,秦伯未先生以医案的形式总结了膏方在治疗中的要点、原则以及经验,著成《膏方大全》。由于药物浓度高、服用方便、便于携带可长期服用等优点,膏方在京津地区极为盛行,曾有“北膏方,南凉茶”之称。但由于战乱年代,膏剂煎制难度大,只有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才可以享用此类滋补佳品。一度锋行的养生古法,逐渐在北方失传。而在苏、浙、沪等地,时至今日仍然保留了冬令进补的习惯。因此近年来,有“膏方北进”的说法,其实冬令时节以膏方进补,在北方是有传统的。尤其,以地理位置和气候来讲,北方四季变化更为鲜明,更适宜食用膏方。

  “一人一方”做药如同做饭

  我原以为探访中医中药会非常枯燥,结果并非如此。天津达仁医院院长桑键把做药比喻成做饭:“我做了一辈子中药,真的觉得做药和做饭很相似,一盘好吃的菜需要有新鲜的食材、适当的油温、正确的炒制方法。即便把最好的食材交给一个不会炒菜的人,不顾油温和先后顺序,也很难炒出一盘好菜。中药亦然,医生诊断准确、药材要用对、煎煮方法也要得宜。只有这三者齐全,才能做出好药。”

  正如做菜众口难调一样,中药也需要按照不同人的体质和病症进行私人化的定制配伍。桑键告诉记者,膏方讲究一人一方,辨体用药,合理选用地道的药材组方,针对服用者的体质类型和疾病性质,进行配药。

  中医有着自己的哲学和体系。讲究天人合一,听起来很玄幻,简单说,就是顺应天气、环境,在适宜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养生调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气候寒冷,代谢慢,利于营养的贮藏,有助于体质增强,所以是一年中进补的最佳时机。而膏方的辅料(蜂蜜、阿胶等)本身就具有滋补作用,也是冬季用药的常用成分,因此最适于冬季服用。

  经济越发达,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和饮食,但更多人愿意选择西方理论去直接补充各种营养素,却少有人在适合本地的古法养生中寻找精华,想来也是悖论。民国范儿盛行,在时尚讲究复古的今天。作为中华文明的延续,更多的中医药文化精髓会越来越被世人所接受。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