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年十月,经过重重血战之后的刘邦进入关中。汉元年十二月,项羽率领联军推进到函谷关,猛然惊喜的发现守关的是友军,可是当他们走向关口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不是友善的面孔,而是弓箭和檑木……原来刘邦听说项羽把章邯置为雍王,打算分关中一部分让章邯称王,这下刘邦就不干了,自己投机取巧,不惜“误伤”友军(阻赵将司马卬渡河入关),趁着秦军主力牵制在河北的功夫一路狂飙,不就是为了关中王的位置么!眼见到手的关中王没有了,刘邦于是在关中大量招兵,扩充兵力到十万,派兵把守函谷关。项羽听说刘邦把守函谷关的消息,怒不可遏,这摆明是与联军作对!联军弟兄们和秦军主力拼命,倒被你把关中先抢了,双方的火并一触即发,先锋英布很快攻下函谷关,全军推进到鸿门。
鸿门宴的故事本文不表,刘邦让出了关中,项羽为了不作为一个叛将被楚怀王绞杀,他夺取了天下共主楚怀王的分封权,主持分封。坦率的说,项羽对昔日的大哥刘邦也不算太薄,巴蜀之地虽偏于西南,交通不便,但是却是当时少有的人丁兴旺,粮草充足之地,早在战国末期,名将司马错就看到了巴蜀地巨大的战略价值,他指出巴蜀“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其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宋人郭允蹈在其《蜀鉴》中这样评说巴蜀的战略地位:“汉高帝留汉中未几,反其锋以向关中,足迹虽未尝至蜀,然所漕者巴蜀之军粮,陷阵者巴渝之劲勇,由故道战陈仓定雍地而王业成矣,孰谓由蜀出师不可以取中原哉”!
项羽不仅给了刘邦富庶的巴蜀之地,还顺势把汉中给了刘邦。在鸿门宴之前,项伯为了报答张良之前的救命之恩,前往汉营通报消息,结果张良把项伯引进给刘邦,刘邦为了拉拢项伯,与项伯约为儿女亲家(日后不要谈做儿女亲家,项伯连姓都改了)。项伯听信了刘邦的忽悠,在鸿门宴上为刘邦说了不少好话,后来又受张良之托为刘邦请汉中地。刘邦得到汉中地之后,可以说是如虎添翼,没有汉中,困住刘邦的是秦岭和大巴山两道屏障,而得到汉中,刘邦只需要克服秦岭一道障碍。
汉元年四月,诸侯自关中罢兵。项羽只允许刘邦带走3万部队,刘邦在关中本来尚有10万军队,另外7万军队顿时无所归属;同时,各路诸侯所部中有未得封者,史料上所记载的未得封者只有彭越、田荣两人,这是比较大的义军领袖,未得封的比较小的义军领袖应该也有一些;另外,各路兵马中应该有少数暂时失意想“跳槽”的人,比如韩信。因此虽然项羽只让刘邦带3万人入汉中,诸侯慕从者却达到了数万人。
汉军一路南进,听从张良的建议,烧毁了山间栈道,一路到达南郑。当时交通条件很不发达,关中与汉中之间的道路尤其不便,只有西部陈仓有条平坦大道,其余的道路都是山间栈道,跟着刘邦的军队大多都是关中以东的人,他们看到交通如此不便,害怕进入汉中、巴蜀之后就很难回到家乡,于是纷纷逃亡。本来刘邦对这些士卒的逃亡也没在意,可是突然有一天有人报告:“萧何逃跑了!”这无异于晴天霹雳!丰沛故人如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灌婴、周绁、卢绾等人一直是刘邦最为信赖的部属,只要有他们在,部队就不会跨。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只要有粮草在手,就可以召集大量士兵,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士兵对刘邦也没有多少向心力,胜则趁势打酱油,败者一溃千里。真正能够为刘邦赴汤蹈火的只有这些最忠心耿耿的老战友,听闻老战友中的重量级人物萧何逃跑了,刘邦顿时无比心慌,这意味着自己最忠诚的战友已经对前途失去信心。如此久而久之,丰沛故人必然跑光,那么刘邦到时候也就失去其核心力量,倘若他能经常领导麾下的士兵取得胜利,那么可以慢慢培养新的核心力量,倘若他遭遇失败,那么刘邦就基本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刘邦之后能够屡战屡败却又能屡次东山再起,与丰沛故人对他的鼎力支持有很大关系。
当然,萧何逃跑,只是虚惊一场。原来萧何“出逃”不是为了真逃跑,而是为了去追逃跑韩信。韩信是淮阴(江苏淮安)人,与项羽的老家下相(江苏宿迁)不算太远。在韩信同学没有出道之前,混的可以说是惨、很惨、非常惨。本身就很贫穷,而且也不会什么谋生的手段,只好经常在熟人那里蹭饭吃(含泪同情ing!)……难免时不时遭人白眼。虽然偶尔也有好心人接济韩信,但是同为贫苦大众,谁又能长期接济这么一个非亲非故的人呢。
从韩信的内心角度来说,他可能是十分自负的,他生得高大、帅气,而且精通兵略,好带刀剑,只是……内心如此自负,现实却如此窘困!一文钱逼死英雄汉,说的就是韩信这种人吧。
贫和贱两个字往往联系在一起,因为贫困,很多人看不起韩信,他也因此交不到什么朋友,甚至有人想方设法侮辱韩信,让其受胯下之辱,“一市之人皆笑之”!当时韩信一定羞愧得想找个地洞钻进去,可是他不是土行孙。孤独、寂寞、贫困、屈辱,如果韩信无力改变他的命运,他有可能就这样苦闷的度过一生,籍籍无名,极其失败。所幸韩信不久之后终于等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时势造英雄,那些具备英雄潜质的人一旦获取有利的时势,必将凤凰涅槃,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二年二月,项梁渡江西进,韩信“仗剑从之”,在项梁麾下没有闯出什么名堂,后来项梁战死,项羽接任,项羽将其提拔为郎中,多次向项羽进言,项羽都没有采纳。
眼见项羽没有重用自己,韩信在刘邦入巴蜀的时候投靠了刘邦,刘邦最开始并没怎么瞧得上韩信,有一次韩信和几个军官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一个个拉出来杀头,连续斩了十几个人,轮到了韩信,空气此刻仿佛凝固!
绝望、悲伤、懊悔,统兵百万不过是春秋大梦,浮云一场,现在连性命都保不住,等待他的,不过是,冰冷的屠刀。
也在韩信命不该绝,正巧这个时候刘邦的亲信夏侯婴路过,韩信眼见夏侯婴路过,看到了活命的希望,竭尽全力大吼一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历史就在这0。01秒发生了改变!夏侯婴见这个人出语不凡,而且生得相貌堂堂,器宇轩昂,于是立即救下了韩信。
夏侯婴在平民的时候就与刘邦关系非常好,为人颇讲义气,在楚汉相争中他不仅救过韩信,后来还救过楚军勇将季布。夏侯婴与韩信交谈,发现这个人非常有才能,于是向刘邦举荐,刘邦敷衍了一下,任命韩信担任治粟都尉。
韩信又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发现此人非比寻常,屡次向刘邦举荐,刘邦仍然没用韩信。韩信很沮丧,觉得刘邦也不可能重用自己,思来想去,还是走吧(再投项羽?)。韩信没走多久,萧何发现韩信走了,立即慌了神,好在韩信没走多远,一两天内被他追上了。
在萧何的要求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刘邦之所以能拜韩信为大将军,一者是为了尊重丰沛故人的意见,表示自己对丰沛故人言听计从;二者韩信可能空有大将军之名,却无大将军之实,此举却可以收千斤市骨之效,让那些不断动摇的人看到封官拜爵的希望,收住他们逃跑的心;三者刘邦熟稔政治手段,善于收回他给予别人的任何权利,打败项羽后收拾异姓王的事例可为明证。
汉元年五月,齐地实力派田荣首先发难、紧接着对项羽分封不满的彭越、陈余也先后发难,关中以东顿时乱作一团。墙倒众人推,此时不出关中,更待何时?同时,人普通有安土重迁的心态,一旦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不想再次迁徙,假如士卒在巴蜀地定居几年,可能就不会再想着回关东,而且一旦深入巴蜀,从交通上讲再出汉中亦是十分不便,现在士卒普通想东归,“及其锋东乡,可以争天下”(韩王信语)。再者,三秦王带着20万秦军投降诸侯,被诸侯坑杀,秦地百姓对三秦王正恨之入骨,一旦假以时日,三秦王在秦地站稳脚跟,再想击败三秦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汉元年八月,刘邦听从韩信的策略,部署军队出关中。关中防御汉中进攻的屏障是秦岭,秦岭东端有武关,西端有散关,另有三条谷道穿越秦岭中部,作为汉中与关中之间的通道,它们是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秦岭高峻,以至每条谷道都曲折回旋,幽深险峻,不利于人力物力的大规模运动,尤其不利于粮草补给的运输。南北交争之际,多以散关也即陈仓为要冲。因此,刘邦把陈仓作为主力进军的方向,而章邯则重点防御陈仓。汉军进军到陈仓,发现章邯已经派遣了大量军队部署在陈仓,如果强攻,汉军未必取胜。这个时候,天助刘邦,刘邦军中有个人,名叫赵衍,可能对这一带地形很熟悉,他指出了一条迂回陈仓的小道,因此汉军得以攻破当面的章邯部队,进而还定三秦。赵衍指路一事记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里,之前很多人未曾注意到此条史料。
刘邦定三秦之后,出关东向准备与项羽一决雌雄,慑于刘邦军队的威势,河南王申阳投降,魏王豹出于对项羽的怨恨,带领军队加入刘邦的联军,殷王司马卬被俘,陈余遣军加入刘邦的联军。出关的短短几个月间,刘邦的军队迅速膨胀到56万人,项羽的西部防线无法阻挡刘邦的席卷,四月,刘邦联军攻入彭城。这些诸侯之所以敢于协同刘邦攻入彭城,主要是因为项羽首先选择了强齐作为打击目标,并且在齐地的战争陷入僵持。刘邦攻入彭城之后,一时为胜利所麻痹,产生了轻敌思想。这支56万联军,看似强大,其实战斗力有限。其一,各路统帅与刘邦同床异梦,他们更多持观望态度,属于典型的墙头草,他们既想打败项羽再次宰割天下,同时又害怕项羽的威势,刘邦实际上可以倚重的部队只是他从关中带出的数万核心部队,一支如此庞大的联军,自身核心军队所占比例却如此之小,那么战斗的胜负必然大大为这些盟友的态度所左右了;其二,56万大军不全是战斗部队,必然有大量后勤部队,而且这庞大的人群也给后勤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其三,庞大的军队给指挥带来极大阻力。因如上缺点而导致军事行动失败,我们在战史中不难找到相应的典型例子。
彭城东南北三面水网密布,且有小山横亘,泗水自北向南贯穿其全境,苏轼论及彭城地理位置的时候曾说:“徐州为南北襟要,京东诸郡邑安危所寄也。其地三面被山,独其西平川数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开关延敌,真若从屋上建瓴水也。”吕蒙谈及彭城的地势,认为徐州西面“地势陆通,骁骑所骋”。项羽听闻汉军的动向,立即率领三万精锐南下彭城,自齐地走了一个s型行军路线绕到彭城的西面,刘邦的56万联军根本无法抵抗项羽三万军队的袭击,短短一天之内就全线崩溃。项羽调回齐地的士兵追击汉军,一直追击到荥阳、成皋一带,虽然他沉重打击了刘邦所部,但是不得不放弃在齐地的战果。
彭城之战,作为之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的三大异姓王都未曾直接参与。韩信在彭城之战中空有大将军之名,直到彭城之战失败之后,韩信收集残部击败楚军于京、索之间,刘邦才开始重用韩信;英布在彭城之战中态度暧昧,刘邦也未曾派遣使者前去游说;彭越曾在一年前与刘邦协同作战过,刘邦东进彭城遇上彭越所部,刘邦拜他为魏相,让他掠取梁地,也并未带他进攻彭城。显然易见,刘邦并不想依靠这些自己无法全面约束的外系将领来击败项羽。刘邦自认为依靠自己的丰沛故旧的力量必然能击败项羽,假如依靠这些外系将领的力量击败项羽,必然会增长这几人的势力,打败一个大强,却制造几个小强,这是刘邦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之后项羽的3万精兵击碎了刘邦的美梦,这之后才有了刘邦痛定思痛,作出重用韩信,联络英布、彭越,组织多方面战场的决策。
在彭城之战中还有一事值得一提,在此不得不再次感叹历史往往就在短短一秒钟就可以改变了其走向。此事一般为大多数读者所忽略,记载在《季布栾布列传》里。彭城大败之后,刘邦一路西逃,丁公作为楚将,率领部队正好追上刘邦,部队已经短兵相接,眼见邦哥就要性命不保,这个时候刘邦开始忽悠:“我们都是英雄好汉,为什么要过不去呢?”丁公顿时收兵。小编愚钝,很难理解,丁公放走刘邦,他就不怕项羽对他不利?刘邦现在是项羽的死敌,捉住刘邦是难得的大功。利弊权衡,实在难以想象丁公就如此轻易的放走了刘邦。唯一比较合理的解释,就只能理解为刘邦曾经有“晁盖”、“宋江”般的名声,天下的好汉莫不拜服,这样才能屡次脱险。
历史中充满了偶然性因素,谁说不是呢?假如此战刘邦被项羽俘虏,从而项羽底定天下,那么后世对刘项的评价又将是如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