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从博弈论角度看六次北伐的真实目的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魏国也不敢进攻蜀国。因为同年的五月,吴国派陆逊率兵大举攻击魏国,魏国早有提防,吃了点小亏,双方作罢。

诸葛亮失去了割凉州的最佳时机,再也难于偷袭了。在这个最新的当前条件下,诸葛亮再次妙手出奇招,作出惊人之举:连续攻击魏国5次(演义作7次),并且胃口变大了,不再是只要关西凉州,而是关西凉州、关中长安全部都要吃掉!

这个选择究竟好不好呢?一般说法都是:“劳而无功”、“诸葛亮不行”。

这种说法不正确。诸葛亮先前没有抢到凉州,而现在居然凉州、长安都想要,那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傻的人也一定知道,这样做根本就行不通!

但诸葛亮偏偏这样做了,这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魏国最强是甲,吴国其次为乙,蜀国最弱为丙。甲的目标始终是乙,所以不敢老是缠着丙打,否则,就有可能出现袁术那样的速败现象。因此,

魏国的优选策略:

1。无论是战争还是对峙,矛头始终对准威胁最大的吴国。

2。在对待蜀国的问题上,尽量以最低成本防守。

吴国的优选策略:

1。无论是战争还是对峙,矛头始终对准威胁最大的魏国。

2。在对待蜀国的问题上,尽量拉拢,使其配合进攻。

蜀国的优选策略:

1。站在吴国这边,配合吴国共同攻击魏国。

2。当吴国得势,就故意减轻压力,使魏国有条件攻击吴国。当魏国得势,就有意施加压力,使吴国有条件攻击魏国。

3。只有当甲乙双方出现了大规模的火拼消耗,才是丙方蜀国真正的出手时机。

因此,魏国的主力基本上是积聚在关东,以抗东吴。派司马懿防守关中、关西,就是非常明智的,司马懿和诸葛亮同一类型的,甚至比诸葛亮还要谨慎,不会瞎打。这样,用上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司马懿,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防守成本。

东部才是主战场。西部的诸葛亮进攻司马懿,是为了配合吴国皇帝。而司马懿防守诸葛亮则是为了配合魏国皇帝。

在西部,诸葛强司马弱,无论诸葛亮打司马懿多少次,司马懿都不敢还手,因为司马懿不具备进攻的条件。所以,就算北伐N次也是安全的,不容易亏本。

于是,诸葛亮反复地攻击司马懿,他什么时候想打就什么时候打。这个行动计划,诸葛亮一直坚持到他去世,也没有改变。为什么?优选策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改变,只有坚决地执行!

诸葛亮采用这一行动,可以预见的好处及坏处,按大小排序:

1。诸葛亮反复施加压力,就提供了吴国攻打魏国关东的条件。有可能导致吴魏双方出现大规模火拼消耗的情况。这就是蜀国一统天下的最好机会。

2。如果没出现上述情况。诸葛亮反复施加压力,就提供了司马懿勒索魏国皇帝的条件,司马懿有充足的理由找皇帝要钱、要粮、要兵,增加防御。有可能导致魏国分裂,形成曹、孙、刘、司马,四国局面。对蜀国也非常有利。

3。如果仍没出现上述情况。诸葛亮反复进攻,司马懿只要稍有疏忽,就有可能丢失部分地盘,甚至是丢失凉州。(关中长安取不得)。对蜀国也是有利。

4。如果仍没出现上述情况。诸葛亮反复进攻,也能消灭一些魏兵,因为进攻方占优总是要多一些。

5。如果仍没出现上述情况。诸葛亮劳而无功,退回汉中,不至亏本。无大害。

诸葛亮如果不采用这一行动,则难于出现上述种种好处。

在三方博弈中,丙方攻击甲方,他是不卖力的。卖力就不优选策略了。看起来诸葛亮很卖力的、一次又一次的攻击甲方,好象关中、关西都要打,假的!其实是做做样子,他是在用实际行动向乙方“鼓吹”,坚定乙方与甲方大火拼的信心!

看史料:

1)228年,出祁山,马稷在街亭被张郃所破,蜀军退还。

2)同年底,二次北伐,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粮尽而退。

3)229年,第三次北伐,成功夺取了凉州的武都、阴平两个郡。

4)230年,四战。魏军企图反客为主,进攻汉中,因阴雨路险而止。

5)231年,五战。诸葛亮出祁山攻司马懿,司马懿凭险坚守,做好防御,拒不出战。诸葛亮粮尽而退。

6)234年,六战。诸葛亮出斜谷攻魏,相峙百多日,司马懿始终不出。诸葛亮送女人服巾给司马懿,司马懿依然不出。后诸葛亮病死。

七年打了这么多次,基本上等于没打。每一次都是气势汹汹而来,却又恰到好处的停止了。第五战中,司马懿损失三千多人,这是历次争战中的最大损失,而蜀方几无,好象没有谁牺牲。

可见,诸葛亮对司马懿,并不像是在打仗,而是像演双簧。

六次北伐,一直被认为诸葛亮失败了。而认定标准则是“没有消灭魏国”。这不对。因为北伐的最高预期本身就不是“消灭魏国”,也不可能达到这一标准。而只能是“促成吴魏火拼大消耗”或者是“促成魏国分裂”。

诸葛亮达到了预算中的较高预期:夺取了小半个凉州,杀了张郃等将,分裂了魏国。促使司马懿把魏国皇帝的权利掏走了一半。这些,都是在带打不打的状态下完成的,基本上是支付的最低成本了。

因此,诸葛亮六次北伐是很成功的。三方都是有损耗的,没有产生受宜者,但是魏国却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实力被严重分化削弱了。阿斗后来可以安稳地当30年皇帝,与诸葛亮的这一决策有着巨大的关系。

而许多同志见诸葛亮打了六七次也没攻破魏国,就说诸葛亮不行。殊不知,此战以“不胜”才是致胜之道,若“胜”,则必速败也!

该不该进攻魏国,该什么时候真正进攻魏国,取决于“吴魏火拼大消耗”这个条件何时出现,而不是先出手取长安灭魏国!否则,赢不了的!就是打赢了,也是帮孙权赢了!孙权不但不会感激你,还要拔刀相向!

因为这个条件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一直没有出现,所以诸葛亮就一直没有发起真正的进攻。这是非常正确而明智的,是务实的策略,有利于继续往下周旋。不要以为他没拿下长安就不行,拿了才是真的不行。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