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系自古以来逐渐干涸,三国时期的海平面较现在高,直到两宋,长江仍是宽达数公里的天堑,和现在的一两公里差距不小。且湖广地区沼泽遍地,三国时期这里是著名的云梦泽,水系繁复为当今数倍。江东的情况类似,要经过南朝数百年的开发,情况才有所改善;湖广地区要等到两宋才被大面积开发。即使度过长江,仍需要水师配合,否则寸步难行。故而1500年之后可以进行的战术,1500年前就未必可行;地理变化尚且如此,更勿论技术、动员能力、后勤保障能力、军队素养的进步。此乃古今之别。
某以为,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发动统一天下的战争,其攻击方向是没问题的,原因如下:
1。南征的主要对手是刘表,南征胜的容易,才有了东征孙权的想法;故而东征是南征的附带效果。
今世之人应当都能够理解,争夺天下这个游戏只有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才有可能成功。哪怕像刘邦那样此次输的精光,后方稳定就有翻盘的机会。三国之前,能够提供夺取天下的物质基础的,大概就是关中、汉中、南阳、江汉、许洛以及河北,这些地方都在长江以北。
当曹操统一北方之后,能够对其造成威胁的就只剩下关陇的统治者马超韩遂联军、江汉的刘表、汉中张鲁和蜀中刘璋。其中马超韩遂流寇作风,不事生产,关陇经多年战乱经济萧条,不足虑;张鲁、刘璋无野心,才智平庸,亦不足虑。可虑者只有刘表,刘表当年单骑平荆襄,才智卓著;荆州富足,兵精粮足。从襄阳发兵,走宛城出叶县,旬日即可到许洛,威胁京畿要地,实在是肘腋之患。实际上,在曹操北伐战争时期,刘表曾多次遣将袭扰南阳郡的郡治宛城,致使南阳平原这块富饶之地成为战场。此外,孙权也曾说过“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这里二袁吕布都好理解,而刘表确实是曹操的心腹大患,哪怕仅仅是从许洛的防御角度。孙权他自己。。。。。。。估计自己是贴金贴上去的,曹操虑的是孙策由江淮出许洛。江东地区当时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少山区仍有山越等蛮族驻扎,这种情况直到孙吴统治末期仍然存在,实在不是个“龙兴之地”。孙权本人在之前也未表露出卓越的能力,欲取荆州却数年受阻于江夏的黄祖,军事实力可见一般;年龄威望都不足以服众,且无北上欲望,曹操当时应当未将孙权放在眼里。
公元208年,在北伐完成之后,曹操就开始酝酿南征,南征的主要目的是讨伐刘表,这个目标是毋庸置疑的。208年5月孙权突破夏口,斩杀黄祖;刘表分兵防御孙吴东进,并派遣长子刘琦镇守江夏(孙权打了这么多年,好容易功克了夏口,斩杀江夏太守黄祖,却连郡治江夏都拿不下,实力实在是渣啊。)此时曹操看到了机会,于七月突袭荆州,八月刘表病死;九月刘琮投降。同月为防止刘备退至江陵,取得江陵的战略物资及战略要地;曹军轻骑突袭刘备,进驻江陵。此时襄阳和江陵两大要地已被曹操占据;曹军损失极少。按照刘表当年单骑平荆襄的套路,荆襄其他地方应当是传檄可定。而实际上也是这样,除了夏口外,其余地方纷纷易帜。局势前所未有的好,长期无视中央政权的刘璋已经开始主动上门送兵送粮了;江东地区已经在讨论如何投降的问题,连张昭这样的江东重臣都在规劝他们的主公投降,曹操当时的威望应当说空前,按照三国之前的套路,这时候基本上天下就平定了。可孙权不认赔,希望拼死一搏;曹操这才有东进的念头,之后便有了赤壁之败。
2。当时东征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必须及时打击孙吴集团的势力,哪怕仅仅是阻止其西进。
历朝历代无数人做了假设,假设曹操当时不讨伐孙吴,而是固守荆襄,数年之后统一天下是否就不用等到司马晋了?而当时曹操谋士中有着重要地位的贾诩也持这种观点,建议孟德暂缓东征孙权。某在这里同意裴松之的观点,反对贾文和。曹操本地东征的决定没有问题,如果一切推倒重来,仅仅是需要增加一点细节工作。
取得荆襄的曹操其实也是在一个困境之中。随孟德南下的军队不过数万(按照诸葛亮的说法,曹军总计不过十几万;不过当时是为了说服孙权估计会有一定水分,但应当不会多于30万。本次南下是突袭作战,随军不会过多,北方各地以及关陇方面需要防守,南征军几万应当是合理的,不会多于十万。战败后北方并未动荡,可见孟德对北方的掌控还是非常充分),而荆襄降军也有七八万之多,接近一比一。除非全军留守荆州,否则都面临降军过多的局面,荆襄不稳。
襄阳、江夏以及夷陵是荆州的三大门户,此时由于孙权已据有夏口,荆州东部的防御体系被破开,门户洞开。如北军主力退回许洛一线,那么历史的演进和实际应当没有什么不同,吴军沿长江而上,取江陵,之后和曹军在襄阳对峙。唯一不同的是,刘备估计会死于孙吴之手,三国争霸变南北对立。(孟德在取得汉中之后,面临的情况和赤壁前相同,也是蜀中震动,流言四起,刘备虽斩数人亦不绝。此时刘晔建议顺势南下平巴蜀,孟德吸取了荆襄的教训选择稳重,留大将夏侯渊留守,自领军退回许洛。之后便是刘备稳定巴蜀后北上杀夏侯渊取汉中。刘晔的速征蜀和贾诩的缓征吴两策被认为是三国时期最令人惋惜的两条建议。孟德此二次若能定策如一,天下早定。)
孙吴势力内部也有不少纷争;在曹操取得荆州之后,投降论的呼声很高;人心思变。且孙权年幼,军中功臣元老较多,孙权难以服众。此前为了获得元老们的认可,孙权花了很大精力来西征刘表,为父报仇;这应当是为了讨好元老诸将,借机控制兵权的行为。当时江淮一带无人统治,乱成一窝粥,孙权势力居然没有任何表示,成全了刘馥单骑平江淮的美名。江淮一带是孙权的出生地、鲁肃、周瑜的家乡,孙吴具有先天的优势,却白白错过了机会。唯一的解释就是当时孙权一党对军队缺乏控制力,在老将的裹挟下在数年时间内选择了强攻黄祖这个绝对不智的行为。另外,军中各将领自视颇高,哪怕在赤壁之后程普和周瑜两位都督级的人物仍然互相拆台。孙吴内部的隐患极大。
故而对于曹操老说,无论是从消耗荆襄本地势力的考虑,还是维护荆襄军事体系稳定角度考虑,此时东征势在必行。而孙吴的内部纷争似乎预示着这是一场既不对等的战争,北军应能轻取。最不济也能取得夏口,全取荆州。
3。孙权此时的治所在柴桑,还不是建康。从荆襄方面进军更能一击致命。
以孙策孙权为代表的淮泗势力,与传统江东势力实际上是有矛盾的;孙策本人就死于这种冲突。孙权继位后,会稽、吴郡等地仍叛乱不朽,在赤壁之战当年,孙吴还开了6郡之地,大概就是平叛所得。赤壁之战后,孙权的威望空前高涨,又过了数年,才将势力的政治中心移至建康。这点与日后南方势力必然将都城建在南京、苏杭一带有区别。故而此时讨伐孙权最好的进攻方向是荆州方向。
历史上,无论是孟德之前的,还是孟德之后的;取得襄阳和江陵之后,延着长江和汉水两路夹攻夏口,还没有失败的案例。。。。除了孟德。故而你们看,成功率这么高、优势这么明显的事情,失败了那是运气不好啊。再说江东军心已然不稳,赤壁之战实在是败在仓促上啊。
自吴以降,今南京、苏杭一代逐渐成为中华除关陇、中原外的经济中心。英雄们对于天下争夺逐渐从黄河流域关陇-中原的东西争霸,转变为长江分割的南北对立;这一切始于魏吴之争,始于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