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解析崖山海战之后南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崖山海战之后,南宋灭亡,蒙古族以他们王者的姿态入主中原。当时的有识之士们在哀叹山河破碎的同时,更是以“崖山之后无中华”来感慨汉族政权的灭亡。大宋王朝先后历经北宋和南宋时期,享国319年。 

南宋灭亡

靖康之耻后,宋室南渡。公元1127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史称宋高宗。为了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依旧沿用“宋”的国号,史称南宋,后迁都临安。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中,南宋王朝战败,宋末帝等人殉国,南宋自此灭亡。

南宋朝偏安江南一隅,宋高宗赵构为开国皇帝,宋末帝赵昺是南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自公元1127年至公元1279年,南宋朝前后历经153年。那么,南宋灭亡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

1.仇金情绪太浓烈

南宋王朝面临的外患较为严重,北边的小政权,诸如辽、夏、金、蒙古等都在虎视眈眈。后期,蒙古不断崛起,天生的好战因子使得他们想要消灭金国,但是却没能如愿,最后只好找个伙伴联手灭掉金国,于是南宋就成了他们的首选目标。一开始,南宋朝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政权的存在本就需要各方势力的牵制,如果灭掉其中一个,难保另外一个会反扑。

经过蒙古的而一番怂恿,南宋朝内的仇金情绪越来越浓烈,势必想要将金国一举歼灭。尽管后来金哀宗向南宋言明灭掉金国后的各种弊端,也没能改变南宋要与蒙古联合打击金国的决定。

就这样,南宋御蒙古联手打击金国,同时也亲手毁掉了自己的而一个屏障。蒙古的野心可不只是一个金国那么简单,所以才有了蒙古帝国后来的不断扩张。如果说,南宋朝廷能意识到自己和金国就是一个“唇亡齿寒”的关系,放下多年来对金国的仇恨,各方势力平衡的状态下,南宋至少能为自己赢得多一点的时间,后面能自己一个个消灭这些政权也是说不定的呢!毕竟,南宋在当时的政权里,是最为强大的一个了。

 

2.南宋军费开支巨大,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通货膨胀严重

我们都知道,宋朝在军事上采取的是募兵制。因为宋朝的生产力相对来说叫高,人们从事生产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很多。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军队必须以很高的工资才能吸引百姓参军,所以,宋朝每年光是用于军队工资就占了很大一部分,再加上军队中的其他一些开支,这笔费用往往高得吓人。

南宋灭亡

宋仁宗时期,陕西一块儿的军费开支,在和平时期就大约花费2000万贯,等到了战争时期更是花了有3300万贯之多。这么巨大的军费开支,有多少个朝代能承受得住。可以想象,后期南宋在和蒙古交战的过程中,多年持续不断的战争,这个军费开支得有多大,所以南宋朝廷面临的也是巨大的财政压力。

于是,为了缓解这个朝廷的财政压力,在准备金不足的情况下,南宋朝廷大量发行会子,市场上流通的会子越来越多,导致会子和铜钱的汇率降低。再加上后续的南宋朝廷实施了一系列错误的经济政策,南宋爆发了严重的通货彭,经济也出现衰退的迹象。

3.奸佞当道,祸国殃民

奸臣贾似道无才无能,但是因为有了个被封为贵妃的姐姐。凭着这层裙带关系,再加上贾似道本人善于见风使舵,玩弄权术,连年高升,相继提拔为籍田令、太常丞、军器监、大宗正丞等京官。

贾似道也深知在朝堂之上,没有真才实学,就得取得帝王的欢心,结党营私,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贾似道在朝中排除异己,残害忠良。网罗罪名杀害左丞相吴潜,王坚、向士璧、曹世雄等将领也惨遭贾似道的毒手。

 

将阻碍自己高升的人都铲除之后,贾似道把持了朝政将近15年的时间。贾似道专权期间,推行严苛的公田法、经界推排法,将劳动人民剥削得不剩一分一毫。在奸佞小人贾似道的把持下,朝纲混乱,南宋王朝已处在灭亡的前夕。

 南宋

4.帝王无能

宋孝宗赵昚即位后,处处受已退位的高宗的牵制。本想启用主战派的大臣,但是主和派和宋高宗的一再阻挠,宋孝宗有心无力,以至于白白浪费了一个实现中兴的机会。宋光宗赵惇继宋孝宗之位,但是这个宋光宗在似乎智力有点问题,在位期间毫无作为。宋宁宗赵扩在位期间任人摆布。宋孝宗至宋宁宗三朝长达60多年,但是因为帝王无能,又不能任人唯贤,一再耽误了北伐大业。

之后的几任皇帝,要么是任人摆布的傀儡,要么就是有心无力。可见,当时南宋的统治是有多腐朽,君权没能掌握在帝王之手,奸臣们滥用权力,为非作歹,南宋王朝摇摇欲坠。

5.元朝的财政过度依赖外貌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加深了中贸贸易合作。到了宋朝的时候,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覆盖大半个地球,成为各国之间通商贸易的主要载体。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到了南宋中期,每年的财政收入中关税占到了15个百分点以上。但是随着后期蒙古的崛起,逐渐消灭掉了和南宋有海上贸易往来的国家后,“海上丝绸之路”形同虚设,不再是昔日贸易交流的载体,南宋的财政收入也大大削减。

再加上连年的战争侵扰,南宋的经济慢慢走向下坡路。

财政危机、帝王昏庸无能、奸臣当道等种种因素的结合,最终导致了南宋的灭亡。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