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军中有这么一位将军,在八年抗战中他从未打过胜战,可是依然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是名副其实的抗日英雄。
他的名字叫张发奎。
年轻时的张发奎
张发奎是广东韶关人,少年时因和小伙伴一同去游泳,小伙伴溺亡了他怕被牵连而逃去了广州,做过印染工人,后来参军。
1912年(民国元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并加入同盟会。他聪敏好学,于民国2年在3000同学中以《吴起将兵与士卒同甘苦论》一文名列前茅,升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
1916年,张发奎毕业于武昌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回粤军由排长逐级升至旅长。1925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师长,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汀泗桥、武昌城等作战中,因有战功升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
在此期间他曾做过孙中山的侍卫,讨伐过陈炯明,救过蒋介石,这时的他打战非常勇猛,曾在一战中和二十倍的敌人打了一天而未落败,最终得援兵相助消灭了敌军。
特别是在北伐时,张发奎的叶挺的上司,所以说叶挺的功劳就是他的功劳,他的功劳还是他的功劳,那么他的功劳就要超过叶挺的功劳,他才是名副其实的北伐第一将。
张发奎的第四军有很多共产党人,他这个人也不怎么反共,相反还将郭沫若、张云逸、叶剑英等共产党员接入他的部队任职,当然了当时他也未信仰共产主义,骨子里还是军阀作风。
为什么说张发奎是军阀作风呢?
北伐后张发奎曾多次叛将投蒋,曾一度是汪精卫的主要支持者,而他的所作所为为的就是保住自己的军队。
不过最值得肯定的是,张发奎是一位坚定的抗日派。
早在九一八事变后,他就向广州的国民政府(汪精卫、桂系还有孙中山儿子孙科在广州另立的国民政府)请命北上抗日,后来十九路军和日本人在上海打的时候,他也请命去迎敌,可是均应军费问题而作罢。
1932年他向蒋介石请命抗日,被蒋拒绝,还将他安排去江西围剿红军,他痛感国事危急而报国无门,于10月只身出国游历欧美。1935年再度找到蒋介石,说现在只有抗日这一途可走了,再不抗日就要亡国了,蒋介石终于同意他日后为抗日先锋。民国25年张任皖、赣、浙、闽四省边区总指挥及苏浙边区绥靖主任,专事督办抗日防御工事。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张发奎在淞沪会战中被任命为第八集团军兼右翼军总司令(八路军是第十八集团军),终于实现了领兵抗日的梦想。
在淞沪会战中,张发奎率部在浦东击败日军数十次进攻并亲自指挥炮兵轰击日军司令部和日军旗舰“出云号”给敌以重大威胁,被誉为神炮。但因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我军腹背受敌,淞沪会战失败。
在武汉会战中,他指挥第二十五、第六十四、第八、第七十、第五十四、第二、第四、第六十各军,负责确保赣鄂门户,固守九江以西至蕲春长江两岸各要点的任务。虽然张发奎率部浴血奋战,可是依然损失惨重,而武汉会战最终失败。
张发奎其实并未一战不胜,1939年他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负责两广军事时,就曾取得了第一次粤北会战的胜利,不过当时并不是他在粤北指挥作战,取得胜利的主要功劳是一是黄涛第六十二军攻克牛背脊、良口拦腰截断敌人的联络线,二是从湖南来的援兵五十四军对日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势。
之后张发奎在广西主持抗日事宜,但在1944年时,国军豫湘桂大溃败,张发奎也丢了桂林、柳州、南宁,不得不败退百色,直到1945年才将这些地方"收复"。
对于张发奎的战绩,当时国人对他的质疑很多,连在他自己的回忆录中也承认“讲句真话,我们从未取得一次胜利,只是延宕了敌人的前进”。
为此他也做了辩解:“我们所在的一切,不过是在以空间换取时间”。
也就是说在战略上,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幸胜”日本,可是在战术上确实是败多胜少。
可是不管怎么样,正是有张发奎这样子的抗日将军,即便一败再败也没有投降,依然浴血抗日,才能削弱日军的力量,最终打败了日本法西斯,如张发奎这样子败多胜少的抗日将军,依然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