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猛虎怕群狼”。在狼群的轮番围攻下,即使百兽之王的老虎也难以幸免于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的海军将领邓尼茨之所以被称为“狼头”,就是因为他首创了海战的“狼群战术 ”。
所谓狼群战术,即用几艘潜艇组成小分队,像狼群一样轮番对敌方军舰和运输舶发起水下攻击。这种战术使盟军受到了重大损失。“狼群战术”与古德里安的“闪电战 ”并称为纳粹德国军队的海陆两大“法宝”。
1、邓尼茨的突发奇想
二战期间,同盟国与德国围绕保卫与破坏海上交通线,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大西洋海战。正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海战使德国的潜艇一举成名。
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南北美洲之间,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大西洋的东、西分别经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有许多重要的属海和海湾。其沿岸的非洲、拉丁美洲国家也拥有许多战略资源。此外,大西洋的海运量巨大,沿岸港口众多,当时有4 条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航线,对整个世界影响巨大。因此,大西洋上的交通线至关重要。
盟国之一的英国,是大西洋东部的一个岛国,海上航运是维系英国经济的命脉,自从对德宣战以后,丘吉尔就一直很清楚,大西洋运输线是英国的“重心”——一如果德军成功拦截了足够数量的商船,那么英国人或许会因无法忍受饥饿而投降,同样,盟军也不可能及时将地面部队投放到西欧战区。
希特勒也非常清楚这一点,他的心腹——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也十分明白,击败英国的关键,就是要赢得这场战海战。
于是,针对海上常规力量英强德弱的现实,邓尼茨创造性的发明了海战的“狼群战术 ”。这一招特别狠毒,他们不断袭击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在大西洋上的运输船队,给盟军造成严重损失。
什么是“狼群战术”呢?
是个名字来源于生性凶暴、残忍而又十分狡猾的狼。狼通常成群活动,能够捕杀体形比它大的动物。例如,狼捕食鹿时,就采取多路追击的方法,当鹿在奔跑中遇到障碍物不得不转弯的时候,位于两侧的狼正好包抄上来,即使鹿的奔跑速度比狼快,也难逃狼群的追捕。邓尼茨创造的“狼群战术”就是受此启发。
所谓“狼群战术”,其实质是集中弱小舰艇的合力来摧毁重型舰艇,即用几艘潜艇组成小分队,像狼群一样轮番对敌方军舰和运输舶发起攻击。具体行动中,一般要派出数艘舰艇在海上进行游猎,当发现目标后,进行水下跟踪。一艘“狼头”舰来指挥 “群狼”的统一行动。狼群一般都在夜间攻击,狼群中各艘潜艇从对方护卫舰队的间隙或侧翼隐蔽地穿过去,躲过其火力打击屏障,向目标靠近。白天,各舰艇在四面八方占领有利攻击阵位,隐蔽在水下,夜间突然升出水面,同时向目标发射鱼雷。夜间在水面进行攻击的好处是:一、可以避免在水下攻击会被护航舰上的声纳及早发现;二、夜暗时护航船队的舰船目标不易被攻击,潜艇的 目标小不易被发现。
由于多艘潜艇同时对同一目标发动攻击,这样,提高了了命中率,同时可以出现有几枚鱼雷命中同一目标。“狼群战术”因此扬名天下。
邓尼茨因为创造了“狼群战术”,成为二战德国与“闪电战 ”发明者古德里安齐名的英雄。
2、“狼群”兴亡
按照邓尼茨的计划,如果一切正常,一个潜艇分队可以拦住一个运输船队。照这样看,如果德军能将至少 300艘潜艇运用于“狼群战术”中。 就可以完全摧垮英国的海上交通,进而瘫痪英国的经济,迫其投降。 但令邓尼茨遗憾的是,海军司令雷德尔与希特勒都一味迷信巨舰大炮的威力,长期轻视潜艇的作用。海战爆发时,德国仅有56艘潜艇,而真正能够开到大西洋的则只有 22艘 500~750吨级的潜艇。这与邓尼茨的最低300艘需要相差太大了。另外,由于潜艇的战损维修以及潜艇在战区和基地之间的往返,能保持在大 西洋上作战的德国潜艇还不足10艘。
即使可用潜艇的数量如此至少,邓尼茨还是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它们的威力。1939年9月开战当天,u30 潜艇就击沉了英国的“阿锡尼亚”号客轮,9月17 日,u29潜艇又击沉了英国“无畏”号航空母舰,10月14日夜,u47号潜艇独自潜入斯卡帕弯,一举击沉了英国的“皇家橡树”号战列舰。
这个成绩让德军欢欣鼓舞,但却无法让邓尼茨满意。随着德国陆军的节节胜利,1940 年4 月至6 月,德军占领挪威和法国,把整个大不列颠岛置于其海、空军力量攻击之下。德国海军在挪威和法国诸港口建立潜艇基地,潜艇可由从比斯开湾基地出航直接进入大西洋,比从本国基地出航绕道英国北部进入大西洋缩短了约450 海里的航程。这样,连作战半径仅3100 海里的小型潜艇也能用于大西洋作战。同时,德国海军利用比斯开湾基地的修船厂维修潜艇。
对邓尼茨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决定大展手脚了。
恰好,盟军的运输船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在广阔的大西洋中部海域,向东航行的船队由巡洋舰、老式战列舰或者是盟军潜艇提供保护;向西航行的船队则一旦离开指定危险海域,就分散开来,独自航行。因此,横跨大西洋的船队在没有护航舰保护的海区航行时,特别容易遭到u型潜艇的攻击。并且即使护航舰本身,也只能一次对付一艘潜艇。
从1940 年夏秋雨季开始,平均有10~15 艘潜艇在海上活动,其中约三分之二在北海峡人口海域的主要战区活动。这些潜艇部署在不列颠岛以西,在英国运输船可能往来的海上交通线上待机。发现单独航行的运输船,只要可能,就予以攻击。如果发现的是护航运输队,即通过无线电直接向邓尼茨报告护航运输队的位置、规模、航向和航速等,并与之保持接触,邓尼茨通过在洛里昂的司令部给艇群中其它潜艇发出接敌攻击的命令。当在护航运输队周围聚集有足够数量的潜艇时(通常在发现护航运输队的头一个晚上)就开始攻击。艇群集中发射鱼雷后,立即下潜,以逃避护航舰艇的深水炸弹攻击。当护航舰艇停止攻击时,潜艇又回过头来跟踪护航运输队,并寻机再次攻击,如此一个晚上接一个晚上的反复攻击,直至护航运输队到达港口为止。
于是,从这年6月开始,连续2个月,盟军每月都有 58万吨以上的船只被击沉。 8月份仍有39.7万吨船只被击沉,9月份又达到了44.8万吨。 几个月的连续袭击,德国仅以 6艘潜艇的代价就击沉了盟军217艘船只,共计110万吨,这是“狼群战术”的最大收获期,被德国人成为“黄金时期”。
辉煌的战绩还在延续。10月16日,6艘u型潜艇拦截攻击了编号为sc7的船队。这个从加拿大出发的慢速船队由34艘船只组成,同行的有为船队提供东海岸保护的3艘反潜护卫舰和皇家空军的s25桑德兰型远程水上轰炸机。由于潜艇数量太少,在击沉了两艘运输船之后,马上就被轰炸机驱逐出了战场。
这个消息立即报告到了邓尼兹的耳朵里,眼看着这么大一块肥肉,邓尼兹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他迅速重新集结了一个潜艇编队,并于第二天晚上发动了攻击。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狼入羊圈的惨烈屠杀。战斗结束时,共有22艘船被击沉,这是二战期间北大西洋所有的船队中损失率最高的一次。
仅仅四天之后,一个新组建的包括了5艘潜艇的编队(其中有几艘参加了攻击sc7船队的行动)再次攻击了编号为hx79的盟军船队,尽管为这个船队提供护航的战舰在11艘以上,包括2艘驱逐舰和3艘轻巡洋舰,但还是有12艘运输船被击沉。
狼群战术让盟军,尤其是英军吃尽了苦头。以至于多年之后,时任英首相的丘吉尔还在回忆录里心有余悸地写道:“在战争中,唯一让我感到恐惧的就是u型潜艇的时代。”
为了摆脱被狼群纠缠猎杀的梦靥,盟军开始苦思对策。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护航舰的数量,扩大护航范围。为此,丘吉尔不得不忍痛割爱将英国的部分海军基地租给美国以换取50艘“废弃” 的驱逐舰,来加强英国的护航力量。
此外,另一个办法就是尽快研制出能有效用于反潜探测的雷达与相应的反潜战术。
经过苦苦思索,英国人终于摸透了狼群战术的门道:第一,“ 狼群”除在极少情况下有不间断的空中侦察保障外,主要靠潜艇发现并尾随跟踪同盟 国的护航运输队,如果能将跟踪的潜艇敲掉,则护航运输队就可免遭“狼群”攻击; 第二,担负跟踪任务的德潜艇,必须几乎不停地发送信号以召唤“狼群”行动,这实际上也给护航运输队报了警,这样就可以及早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防范。
这些对策,为英军在1941年3月中旬取得的巨大胜利奠定了决定性基础。
在那次战斗中,2艘大型u型潜艇普利恩号和斯开普客号在海面上被击沉,而另外一艘克莱兹默号,被英国皇家海军俘虏。短短一个多星期的反潜战,装在军舰上的米波雷达帮了皇家海军的大忙。德国潜 艇在北大西洋的损失率上升到 20%,德国潜艇战的春季攻势终于得到遏制。
这三艘潜艇的损失,标志着u型潜艇“幸福时光”的结束。邓尼茨只好改变他的作战方法以尽量避免与英国已开始强大的护航兵力相对抗,并尽力寻找同盟国护航能力弱的海域,转而将“狼群”的魔爪伸向那里的船只。此战之后,德国封锁切断英国大西洋运输线的威胁随即解除。
3、美军参战
如果说前面的失败对邓尼茨打击有限的话,那更大的打击随之而来。从1941年5月开始,美国海军接管了英军在大西洋地区护卫商船的任务。而在万圣节前夕,邓尼茨更不想看到的一幕发生了:在美军的“鲁本·詹姆斯”号驱逐舰被德军编号为u-562的潜艇击沉后,美军由护卫商船转而全面支持英国在大西洋的反潜战。
这让邓尼茨咬牙切齿。早在美国的中立时期,邓尼茨就对美国人心怀怨恨了,因为美国名义上中立,实际上实行的对英、俄全面援助的偏向政策,尤其是英国许多重要的作战物资(包括护航驱逐舰)都是从美国的海岸运出的。
邓尼茨决定给美国人一点颜色看看。
在邓尼茨看来,西大西洋的海上贸易护航兵力薄弱、护航经验不足,将是德国取得吨位战胜利的绝好战场。说干就干,从12月份开始,这里成了德国潜艇的主要猎食战场。由于美国人此时对德国“狼群”的到来丝毫没有察觉,许多商船都没有武装,而且其中的一些船只还亮着灯航行。因此,先期到达的 5艘1100吨级潜艇犹如狼入羊群,立即展开了血腥地猎食。随后又有6艘740吨级的潜艇也赶来参战。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惨烈战役中,同盟国损失惨重。1941年12月份,被德国潜艇击沉的商船总计12.4万吨;1942年1月份,增加到32.7万吨;2月份又增加到46.7万吨;而 3月份则达到 53.7万吨。
更令人喟叹的是,在这次袭击战的头三个月中没有一艘德国潜艇被击沉。德国人又尝到了酒足饭饱的滋味,欣喜不已,于是将这段日子称为“第二次愉快的时间。”
进入1942年以来,德国海军潜艇不断增加——平均每月有17~18 艘新潜艇服役(该年月均损失约7 艘)。到了这年9 月,德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的作战潜艇第一次达到了100 艘。 10 月中旬,在作战海区的德国海军潜艇已由原先的20~30 艘增加到40 艘。这样,就可以同时在北大西洋东西两边建立1—2 道巡逻线。如果在巡逻线中央发现运输队,还能联系上另一个潜艇群,一次作战就可以集中到15~20 艘潜艇,给护航运输队以沉重打击。
为了遏制嚣张的德军,英国依托大西洋上的基地,组成7-8个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包括多艘战列舰、巡洋舰组成的搜索舰队;美国则组成多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包括战列舰、巡洋舰和潜艇在内的特遣舰队,分布在大西洋海域坚持开展保卫战。1942年7月,英国和美国进一步加强护航制度,海军开始装备机载搜索雷达、磁探仪和新式声纳、深水炸弹等武器装备,航空兵的巡逻范围扩大到北起格陵兰、南至弗里敦的北大西洋广阔海域。在这一战区所有海空基地800海里半径以内海域活动的盟军作战舰艇,均可得到远程反潜巡逻机的支援与配合。
面对盟军的重兵防范,邓尼茨立即调整战略,把作战重点再次转移到北大西洋,并制定了大西洋作战计划。他从德国和法国抽调潜艇组成艇群部署在大西洋东部,从盟军驻北爱尔兰和冰岛的海岸巡逻队封锁海区边缘出发,沿着护航运输队可能经过的航线不断西行。若碰上西行的护航运输队,就横渡大西洋进行追击,一直追到百慕大东北的正规航线以外,与己方潜水油船会合加油,然后在纽芬兰沿海岸部署成新的巡逻线,希望以同样方式碰上东行的护航运输队。若在大西洋东部结束战斗,可返回法国的基地加油和补雷;剩有充分油料和鱼雷的潜艇可集合在一起组成新的潜艇群。
1942年秋,双方的遭遇战最终爆发。经过一系列的海上战斗,加拿大海军战败并撤出了大西洋中部。从7月到1942年底,尽管跨洋商船队中由加拿大负责护航的船队只占总数的30%,而且几乎全是慢速船,但是损失的船只却占到了盟军同时期在该海域所有损失的80%。英国随即谴责了加拿大海军的无能,但是没有高性能雷达的战术支持,加拿大皇家海军只能盲目的作战。
为了应对德国人的新一轮攻击,从1942年夏开始,英国人不断将新的技术发明以最快的结合速度应用到攻击潜艇的作战中,如雷达、利光探明灯、航空自导鱼雷、磁力探测仪等,对有效地发现并击沉德国潜艇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德国人很快也将新研制的“梅托克斯” 米波雷达接收机装在了潜艇上,并收到了一定的反制效果。
德国人并没有受到致命性打击。相反,愈战愈勇的德国潜艇大西洋海战群,不仅部署在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南大西洋,甚至进入印度洋活动。破坏交通线与保护交通线斗争异常激烈。
1943年初,邓尼茨升任德国海军司令。为了改变德国在其他战场上的不利,他决定对同盟国的海上运输发起更加凶猛的打击。
这年1月,英国海军增加护航舰艇数量,油船开始随运输队航行,随时给护航舰加油。英国海军再次采取以前的战术,1 月中旬被邓尼茨察觉。1 月下旬,德国海军攻击“hx—224”号护航运输队和“sc—118”号慢速护航运输队,都取得了成功。但整个1 月份,盟国被潜艇击沉的运输船吨位下降到20 万吨。尽管如此,l 月下旬,德国已有3 个潜艇群(分别为7 艘、17 艘和18 艘潜艇)在北大西洋活动,不间断搜索目标。2 月下半月对“on—166”号运输队进行的一次潜艇战,击沉运输船14 艘。所以2 月份潜艇击沉的吨位又开始上升(近36 万吨)。3月,攻击达到了最高潮,德军以损失13艘潜艇的代价,击沉商船60万吨,
这让盟军的首脑们震惊不已,愤怒不止。1943年 1月,同盟国在卡萨布兰卡召开的会议上把对德国潜艇的作战定为压倒 一切的军事目标,会后不久,英美联军便首次对德国潜艇基地进行了轰炸。
同时,盟军投入更多的反潜航空母舰编队和远程反潜巡逻机,共同建设起进攻性的反潜护航体制,给德国潜艇以更为沉重的打击。此外,盟国又将原来的米波雷达改进成10厘米波雷达,从而使德 国潜艇上的米波雷达接收机失去了作用,潜艇经常被动挨打。
从4 月起,美国加强了大西洋海区的空中力量,抽调了大量“解放者”式轰炸机在北大西洋海区作战,使这一海区现有超远程飞机的数量,由3 月底的20 架上升到 4 月中旬的41 架,5 月份达到约70 架。这些飞机的活动半径(600~800 海里)逐渐堵住了费尔韦尔角东南大西洋上的“空中缺口”。这样,盟国随时都有可能派遣飞机在空中指挥火力支援舰队作战,使德国海军潜艇难以进行“狼群”战。
5 月,德国海军118 艘潜艇中被击沉38 艘,损失率达到了30%。如果说以前损失 1 艘潜艇可击沉10 万吨位,那么5 月份只能击沉1 万吨位。正如邓尼茨在5 且24 日的战争日记中写道:“5月份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损失已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这一系列组合拳,打得德国人措手不及,德军的潜艇一艘接一艘地被击沉,甚至,连邓尼茨的儿子也在战役中丧生。
经过这段时间的战斗之后,德国潜艇部队一蹶不振。最终,迫于形势,德国人不得不于1943年5月暂时将剩余的潜艇全部撤离大西洋。
4、美英联手屠“狼”
但邓尼茨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1943 年5 月31 日,邓尼茨给希特勒的报告中认为潜艇战出现的紧急情况,主要是“敌人空中掩护力量的极大增强”和盟国水面舰艇使用的“新式定位装置”。
为了改变大西洋上的不利态势,他令人加紧改装原有潜艇并研制新式潜艇和水中武器,并再次派遣潜艇群进入大西洋及印度洋。1943 年5 月底至6 月初,德国潜艇装备的防空武器有了很大的改进。第 1 艘装备新式高射武器的“u—441”号潜艇就击落了1 架“森德兰”式飞船。第 1 艘装备20 毫米口径四联装高炮的“u758”号潜艇也成功地击退了盟国舰载机的几次攻击。德国还改进了音响跟踪鱼雷(即袭击螺旋浆的“寻的”鱼雷),以对付盟国的驱逐舰。8 月份采用了一种名为“哈格努克——万策”的示波器,10 月还采用了“纳克索斯”检波器,对付盟军新式定位装置起了很大作用。
之后有一段时间,德国潜艇损失明显下降。
但随着整个战争发生有利于盟军的转折和美国强大军工生产能力转入战时轨道,英美已能够抽调更多的海、空兵力投入大西洋作战,加强以护航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反潜体制。同时,为了彻底摧垮德国的“狼群战术”,1943年 6月,盟国将攻击德国潜艇的矛头直接指向比斯开湾——德国潜艇的主要基地。7 月28日,对德国潜艇的“比斯开湾大屠杀”开始了。 英美两国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猎潜群,对企图从比斯开湾突入大西洋的德国潜艇实施 了紧密而致命的打击,整个作战行动击沉德国潜艇28艘,迫使邓尼茨于 8月初下令, 潜艇暂停从比斯开湾启航。 经过此战,盟国达成了对驻法国西部的德国潜艇的实际封锁,并使1943年同盟国共击沉德国潜艇的总数达到237艘,至此,“狼群战术”已属于强弩之末了。
1944年,美国的航空母舰已发展到125艘,英国也达到40艘。盟军舰载和岸基反潜飞机迫使德国潜艇难以经比斯开湾航道进入大西洋。如此一来,大西洋的制海制空权已基本为盟军所掌握。
此后,德国的海军势力在大西洋地区日渐式微。虽然在二战末期的最后18个月中,德国潜艇一直在海上巡游,但它们再也不能对盟军构成威胁了。此外,虽然希特勒坚持将部队留在波罗的海,以测试“终极潜艇”,而二战结束前夕,德国也确实研制出了新潜艇——xxi及xxiii型潜艇,但是,德军的全面溃败最终让它们毫无用武之地。
在整个大西洋海战中,美英参战的共有战斗舰艇约3000艘,飞机800余架。在海战中,盟国及中立国共损失商船2100万吨,平均每月损失37.5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约1600万吨,占总损失吨位的76%。德国共投入潜艇1160艘,被击沉780艘,占投入潜艇总数的67.2%。
1945年5月8日,随着邓尼茨签订的无条件投降书,曾经盛极一时的德国潜艇战彻底宣告结束。
“狼群战术”曾经为德军带来了巨大的胜利,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由于“狼群战术”取得的优良战绩,使得希特勒放慢了建造航空母舰的步伐,并加剧了德国的海空权力之争。看到邓尼茨备受希特勒推崇,希望“一切会飞的东西都属于我”的空军元帅戈林一方面强烈反对海军拥有航空兵,一方面在战术配合上从中作梗,坚决不派飞机支援海军。结果,由于希特勒迷信戈林空军制胜的观点,海军方面最终连岸基航空兵也没有建成,更别提航母了。
这也是邓尼茨“狼群战术”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西洋海战标志着潜艇时代的终结,大西洋潜艇(反潜)战对日后世界各国海军战略战术及装备研制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