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三年即公元1897年,有人在北京城东北方向发掘出了一块宋朝邵雍撰写的石碑,上面刻着:这苦不算苦,二四加一五,家家红灯照,那时真是苦,庚时连信至,谨防黑风口。当时的人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一直到庚子国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后,才意识到这是对义和团的预言。可是其中的一些语句也解释不通顺,权且把这段碑文当作是一档野史,但也反应了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民间对义和团的态度。
(晚清义和团运动时的宣传单)
1900年五月份,在中国北方闹得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终于惊动了紫禁城里的老佛爷慈禧皇太后。在当时以端郡王载漪为首的一帮支持义和团运动的宗室官员的怂恿下,慈禧盲目支持义和团的拳民,让他们在京城自由传教,最终导致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东交民巷的各国使馆被义和团拳民围攻。而随着义和团在京城的势力原来越大,屠杀洋人之风愈演愈烈,也使得某些清王室的宗亲有些恍惚起来,觉得洋人也没有那么可怕,最终在慈禧皇太后的盲目和载漪为首的宗室胁迫之下,竟然倾举国之力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匈帝国等十一国宣战。
(八国联军各国军队代表)
听到这个消息,西方列强自是怒不可遏,临时凑齐了八国联军就要向清王朝全面开战。但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以及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大臣,却觉得清廷向十一国开战无疑是自寻死路。他们甚至称慈禧的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并不会支持义和团运动,请西方各国放心。并且他们联系众多汉族重臣与英美德法等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即上述各省不参与支持义和团一事,各国军队也毋伤东南一兵一民。而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更是在公开向清廷的回电中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而据《蓬屋说诗》记载:南皮(张之洞)奋然掷烟枪而起曰:‘这老寡妇(指慈禧太后)要骇她一下!改: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东南互保条约覆盖地区与清廷控制地区)
1900年8月15日早晨,由于洋人攻陷北京城,慈禧光绪仓皇西逃,并美其名曰:西狩。由于出宫仓忙,西行之路更是风餐露宿,堂堂清帝国的国家元首和实际决策者,只能以窝头充饥,用玉米杆解渴。连一向干净的慈禧,此时方便的时候也只是让侍从围成一个圈,自己在其中草草了事。国君出逃,外敌入侵,值此四面楚歌之际,当时清朝最大的官商盛宣怀同各省大员发布假电谕称:“洋电两宫西幸,有旨饬各督抚力保疆土。”用以安定民心。而当时的各省督抚也早已经和南方以及海外的革命党进行了秘密接触,甚至由张之洞提议,制定了一旦皇太后和皇帝出现不测,当即就由李鸿章出任中华“总统”来统领东南诸省,和代表清帝国同西方列强谈判的计划。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这次的东南互保不仅让清廷颜面扫地,丧失了统治者的威权,同时也让各地的长官有了拥兵自重甚至割据的心态,虽然清朝的官方记载对此事语焉不详甚至多加回避,但在客观上确实保证了东南诸省的安定,使百姓免遭战乱。可是随着朝廷的一味求和以及主权的出卖,也换取了清王朝暂时的喘息机会,当慈禧和光绪在西安落脚之后,便命令李鸿章北上全权负责和谈事宜,由此也就又签订了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的《辛丑条约》。
明清史研究:历史学第一大号“明清史研究资讯”专属原创品牌。
想看到第一流历史学者的文章,请加“明清史研究资讯”(id mingqinghistory),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