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夷陵惨败,是刘备低级失误,还是诸葛亮隆中对的天生致命缺陷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场战争第50战:夷陵之战

战争概述:公元222年,刚称帝不久的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亲率十万大军,讨伐东吴,以图夺回被东吴抢走的荆州,并为关羽报仇。东吴派陆逊为都督,率兵五万迎战。针对蜀、吴双方的实力,陆逊最初明智地放弃了三峡一带,退至鄂西北与汉江平原交界处一带(即夷陵地区),在夷陵、夷道等地坚守半年有余。后陆逊利用蜀军驻扎山林、战线过长的缺点,主动出击,火烧蜀军六百里连营,大破蜀军。刘备兵败逃回白帝城,于223年三月病逝于白帝城。

将帅星数:★ ★ ★ ★ ★ 陆逊 刘备

精彩星数:★ ★ ★ ★ ★ ★ ★

政治影响星数:★ ★ ★ ★ ★ ★

综合星数:6★ ★ ★ ★ ★ ★

战争类型:火战——《孙子兵法》曰:行火必有因,刘备设下的长蛇阵正是陆逊实施火攻的前提原因

建安十二年(207年)正月的隆中,飘洒着轻逸的雪花。

诸葛草庐外,关羽、张飞一左一右站在门外。

关羽闭目轻捋美须养神,张飞搓脚磨手左顾右盼。

庐内的炭盆烧得正旺,一如刘备、诸葛亮二人间的谈话。

《隆中对》,这是三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档谈话节目。

它改变的是三国历史的走向,以及刘备、诸葛二人的政治命运。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妖人,他像《大话西游》中的紫霞仙子一样,精准地预测到了开场,却估算不到结尾。

曹操南征,孙刘联合,在赤壁演绎了千古一战。之后刘备趁机占据了荆州四郡,随即率兵吞并了益州,与曹操在汉中争夺战中胜出。

漂荡了多年的刘备事业如火箭般地腾飞,短短数年间成为了曹、孙之外的第三股力量。

这是因为拥有了诸葛亮后的结果,也是因为隆中对的高瞻远瞩。

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让刘备集团集体忽略了隆中对中的致命伤:

——结好孙权与占据益、荆二州如何不发生矛盾冲突。

孙、刘联盟的建立,是因曹操强大,刘备弱小,不得不依附东吴,而当刘备这股力量一天天膨胀,大有超越东吴之势时,就会发生改变。

随着三方力量的变化,三国的格局也在微妙变化着。所以当刘备夺下益州后,孙权的目光开始从曹操放到了自己的妹夫兼盟友刘备身上。

而刘备集团的人被一个个胜利冲昏了头脑,并没有意识到孙权集团的霍霍磨刀声,即便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为了夺取荆南三郡派吕蒙率军三万武力讨要荆州时,在刘备集团看来也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

他们总认为在强大的曹魏集团面前,孙权是不会翻脸破坏孙刘联盟的,双方会弃小异、求大同。

他们忘记了政治中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坐镇荆州的关羽发动了对曹操襄樊地区的进攻。而孙权恰到好处地从背后捅了关羽一刀,不但一举收复了刘备久“借”不还的荆州,顺手取了蜀汉第一大将关羽的脑袋。

荆州的失守、关羽的被杀,对刘备来说尤如断臂之痛,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个人情感上。他刚刚看到了一统中原光复汉室的希望,隆中对中所描述的占据益、荆二州,一旦天下有变,则自己亲率军队从益州北上,而荆州则派一上将(毫无疑问这位上将第一人选即关羽)两面夹击,平定北方的基础刚刚具备。然而现实很残酷,他的两军齐发北上的梦只做了几个月就破灭了。

从情感上,关羽跟随他几十年,出生入死,不抛弃、不放弃,是最为倚仗的手下和兄弟。

一向好脾气只会哭(《三国演义》版形象)的刘备愤怒了,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讨伐东吴,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

计划一出,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有人沉默。

赞成者如张飞,反对者如赵云,沉默者如诸葛亮。

是荆州重要,还是孙、刘联盟重要?一时间人们都在为刘备算这笔账。

这笔账算来算去都只能是死账。放弃荆州,维系孙、刘联盟,刘备仅能偏安一方,这与刘备、诸葛亮的理想相差得很远。争夺荆州,放弃孙、刘联盟,在孙、曹两家的虎视眈眈下,荆州又如何能守得住?

智囊团没有足够的理由说动刘备。他决定做一个冒险的决定——伐吴。

或许乘孙权在荆州立足未稳,拿下荆州,再行弥补双方的关系,还有望完成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谁可为帅?谁可为将?”刘备在朝堂上发问。

朝堂又是一片沉默。

此时的蜀汉军方,青黄未接,能独当一面的军事人才,关羽、庞统、法正、马超、黄忠,均已去世。

不是还有诸葛亮和赵云吗?

诸葛亮在辅佐刘备期间,更多的是作为政治家的身份为刘备治理内政,其军事才能并不为刘备所信任,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妖人。

而赵云是刘备出兵征伐东吴最有力反对者,刘备当然不会用一个极力反对出征的将领冲锋陷阵。

刘备正感失望的时候,有一个人站在他这边:大哥说的话就是真理,别人不去,还有我燕人张翼德。

打虎还得亲兄弟。

刘备决定率张飞、吴班、冯习等将伐吴。

然而在刘备出征前,他又接到另一个打击。——张飞被部属张达、范疆所杀。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陈寿对二人的评价可谓中肯。

一个自大好面子瞧不起士大夫,一个对待士卒粗暴残忍,两人各自致命的缺点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张飞之死让刘备对东吴的仇恨变得疯狂,疯狂的皇帝已经不再是当初慧眼识英才、三顾茅庐、率万人入益州与刘璋斗智斗勇取得全胜,被曹操称誉为“天下英雄”的刘玄德。

当刘备率领十万大军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的背影却显得如此孤单,蜀汉后方的人们,都感到了这次出征弥漫着的悲伤。

面对蜀汉方的咄咄逼人,东吴在当初夺取荆州时就有所准备,孙权很快作出了四方面的应对。

一是企图以外交手段解决蜀吴争端,派诸葛瑾写信劝和,以图在保住荆州的同时维系孙刘联盟;二是向曹魏方示和讨好,以免战争开始两面受敌,为此孙权卑躬屈膝向曹丕称臣,归还被关羽俘虏的于禁,并一度答应将太子送往曹方当人质;三是稳定荆州政局,孙权任用了很多荆州本土人士,实施“荆人治荆”,极好地稳定了荆州局势,在夷陵之战中,荆州的局势并没有如刘备所想的那样发生大乱;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他将陆逊推向了战争前台。

陆逊,字伯言,是江东世族出身。陆逊少年丧父,由其叔祖父庐江太守陆康抚养成人。

建安九年(204年),年仅二十一岁的陆逊进入了孙权的幕府,成为孙权身边的一名低级文秘。后放任地方,出任海昌县(今浙江海宁西南)军政一把手(屯田都尉兼海昌县令)。

在海昌,陆逊干得不错,抓农业、促生产,剿匪的事偶尔也管一管,为百姓称道,在剿匪行动中也渐渐积累了很多军事经验。

孙权对这个年轻人很器重,把哥哥孙策的女儿——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攀上吴门,并不代表陆逊可以迅速飞黄腾达,此时的江东军界还是以周瑜为代表的淮泗集团的天下。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战,陆逊只能在家当观众。

直到吕蒙为关羽设下圈套,由陆逊代替自己出任陆口前沿总指挥、偏将军、右都督时,关羽的对敌情报上,竟然找不到陆逊这个人的名字。

陆逊的成功,一半是因为他之前的名不见经传,一半则是从孙权到吕蒙对他军事才能的器重。

如果说荆州争夺战,陆逊名为总指挥,其实还是吕蒙在后台全权坐镇指挥,那么这一次,孙权直接将抵挡刘备十万大军的重任交给了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江东文人。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予以假节的权限,率东吴韩当、潘璋、朱然、宋谦、徐盛、孙桓等一干将领,共五万人马,阻击蜀军。

面对蜀军兵力强于自己又处于上游作战的优势,陆逊作出了最终影响战争走向的一个关键决定。

撤出三峡。

三峡一带是蜀、吴之间的唯一交通要道,长江从蜀国白帝以东,切穿巫山山脉,经过荆州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构成数百里的三峡大峡谷。

公元221年七月,蜀军占领吴将李异所守巫县和陆逊所守秭归,陆逊连续退却五六百里,把三峡全交给了蜀军,退至鄂西北与江汉平原交界的夷陵地区。

陆逊这一退却,让刘备的十万大军只能在三峡狭窄的地带展开为后世兵家所耻笑的“长蛇阵”。

蜀军进入三峡,再往前,是陆逊在夷陵摆出的铜墙铁壁,对陆逊的坚壁不出,刘备没有一点办法,自己的兵力陷在三峡地区,无法集中兵力展开。刘备一度想引蛇出洞,在山林设置伏兵,陆逊没有上当。

从公元222年正月到六月长达半年的时间,刘备的蜀军停滞三峡。盛夏酷暑,蜀军士气已消耗殆尽。刘备不得不命水军移驻陆上,失去水、陆两军相互策应的主动权。

陆逊等的就是这一天,他开始适时转入反攻。

最初他选择攻击蜀军的一个大营,却以失利而告终。虽然失利,他却从中看到了蜀营靠近山林安营扎寨的破绽,从而找到了破蜀的良策——火攻。

陆逊令全军发起全面反击,每个士兵带一捆茅草,火烧蜀军营寨数百里,乘火势杀出,蜀军全线溃败,十万蜀军几乎丧尽,蜀将张南、冯习、胡王沙摩柯被斩,杜路、刘宁等投降,刘备带领着残兵败卒逃到了白帝城。

夷陵之战,以吴国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之陆逊:

夷陵之战后,陆逊在东吴的威望和名声都达到了顶点。孙权对他更为器重,拜他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每有大事,孙权必征求他的意见。之后他又指挥吴军在石亭大败曹魏名将曹休,使曹休兵败气愤而死。

当初陆逊指挥夷陵之战时,以淮泗集团为主的东吴军方对这位江东本土出身的年轻主帅并不信服,在战争中,陆逊果断地撤出三峡,并且拒不派兵支援孙桓,后来又力排众议主动出击蜀军。陆逊虽为文人,但在两军交战时却显示出一个名将具备的判断力和霸气。

晚年的陆逊身兼东吴大将军与丞相,军政齐兼。但此时东吴却在老年孙权的猜忌与昏庸中开始走下坡路,陆逊也卷入了太子与鲁王孙霸的政权争夺战中,最后忧愤而死。

其子陆抗,继承了其父的军事天赋,亦是东吴的名将。

诸葛亮:

诸葛亮没有直接参与这场战争,但这场战争的起因、进程、结局无一不受蜀汉政权第二号强人的影响。刘备出军前,诸葛亮的态度也成为后世史家所争议的话题,赞成?反对?沉默?各有所持的观点和依据。

夷陵之战后,刘备败退白帝城,第二年春天去世,死前把蜀汉政权的权杖交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执掌蜀政后,在不具备隆中对所述伐魏的条件下,一反常态一次又一次地发动了对曹魏的战争,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加速了三国格局的崩溃。

这一切,是不是诸葛亮因为隆中对的致命失误而对先主刘备的补偿呢?

在这场战争中,所应关注的是曹魏方的表现与态度,孙、刘翻脸,最乐翻天的应是曹丕了。曹魏方在赤壁之败后第一次获得了极好的机遇和主动,在孙、刘双方都向自己示好、都惧怕曹魏加入任何一方致自己被两面夹击情况下,曹魏方也有人提出联吴灭蜀或联蜀灭吴的方针,曹丕却最终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方略。最终蜀虽败,但明智的孙权和诸葛亮又再一次达成了蜀、吴联盟,三国鼎立的局面再一次维系。

如果当初蜀、吴交锋时,曹丕趁火打劫其中一方,三国的格局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最终一统三国的还会是司马氏吗?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的感叹恐怕也只能成为永远的遗憾了。和孙权相比,无论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魏文帝曹丕只能算个小学生。影响中国历史的第51战:袁崇焕到底冤不冤?皇太极千里奔袭上演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暗战

本文为夜狼啸西风今日头条独家首载,如转载请注明作者署名,尊重版权为谢

敬请关注夜狼啸西风最新历史作品:《两宋烽烟》(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当当京东热售中。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