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全国各大报刊几乎都刊载了一则这样的消息:筹组“老子军”。随即在全国激起了热烈的反响,民众为之鼓舞:老人喜形于色,纷纷致电来信要求报名,青壮年也受到激励,连妇女儿童也积极响应。一时间,抗日爱国的呼声响彻大江南北与长城内外。
这是怎么回事呢?还得从两位老人讲起。
抗战前在苏州时,他们被人称为“吴中二老”,这就是张一麐与李根源。
“老子军”发起人张一麐和李根源。网络图
当时,一位年逾古稀,另一位也年近花甲,可是,他们都曾是辛亥革命后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张一麐曾与章太炎、李根源交游,苏州人尊敬地称张为“仲老”,特别是与李根源交情非同一般,而张以文显,李以武著,一文一武,誉隆吴中。
张一麐幼时有神童之称。十二岁即中秀才,十八岁考中举人。甲午中日海战,清军惨败,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张一麐等在苏州倡设苏学会。二十五岁那年,张一麐到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宣统即位,袁世凯被放逐回籍,张也解职回乡。民国初年,复任总统府秘书,之后被任命为机要局局长、及教育总长。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职南归。1921年,创议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失败后,不复问政事,闲居苏州。“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麐创办《斗报周刊》,自署“江东阿斗”,撰发刊词,号召奋起救亡图存。“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支援抗战。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张多方奔走,设法营救。
而李根源则是朱德的恩师。当年,云南陆军讲武堂规定只招收滇籍学员,朱德前去投考,主考官见他是川籍青年,便不拟录取。这时,正好碰上李根源出来。由李根源亲自拍板,朱德才进了云南讲武堂。李根源祖籍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生于云南德宏州梁河县九保,云南腾越(今腾冲)人。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上将,爱国人士。曾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总办,与蔡锷等发动新军响应,成立大汉军政府,任军政总长兼参议院院长,继任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后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护法”斗争等革命运动,修建英雄冢,倡导建设“腾冲国殇墓园”。
“老子军”军统(即总司令)马相伯。网络图
抗战全面爆发后,张一麟与李根源在苏州共同创办《斗报周刊》,号召全国人民坚决斗争抗战到底。“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两人遥想当年西夏人称范仲淹是“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决定组建“老子军”,到战场上真刀真枪地与日本鬼子干。他们推举已经九十八岁高龄的德高望重的爱国老人马相伯(复旦大学创始人)为“老子军”的军统,张一麟为副军统,又推选曾义捐百万元作抗日经费的云南古稀老人李恒升为军需长,李根源则为参谋长。
拟组建“老子军”的新闻一经报导,举国感奋。蒋介石坐不住了,专门致电张一麐,予以劝止,电文称:
台端建议创设老子军,壮气磅礴,足以振厉国人,至增钦慰。惟抗战之际,所望于各地父老者,厥在督率后进,慎固守御,提挈民众,协助军事。国家纵极艰危,不应责耆老以效死于前线。况军事组织,贵在严整,军事名称,未可轻用。务请中止此议,别谋所以靖献之道。自登高之呼,儒夫志立,国家固已受赐不浅矣。仄区之意,务祈谅察。
“老子军”被叫停后,张一麟与李根源又联络各界人士组织“抗敌后援会”,成立临时医院,带人亲赴淞沪战地前线抬运伤员和阵亡将士遗体。(专注于历史里的日常生活,它可能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有确定性的答案,不过更加有趣。号:songshugong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