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历史上三大卖国贼,他最默默无闻,只因1000卢布的貂皮,就出卖了机密

中国历史上由著名的忠臣,如辛弃疾,岳飞等人但是也有如秦桧一般的卖国贼,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历史上三大卖国贼,他最默默无闻,只因1000卢布的貂皮,就出卖了机密。

第三位,富察·马齐

他是清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元老级大臣,他出生于世宦之家,是顺治朝内大臣哈什屯之孙,康熙朝户部尚书、首议撤藩的大臣米思翰的次子。富察·马齐的祖父哈什屯原为满洲正蓝旗人,投入镶黄旗,所以富察·马齐属于清朝入关后第二代满族贵族。

由于富察·马齐的父亲米思翰在平定三藩之乱期间,竭力备办军需,朝夕不懈,因疲劳过度死于任上;故而富察·马齐以“余荫”的方式取得监生资格,授工部员外郎,迁郎中、内阁侍读学士。此后一路平步青云,先后出任山西巡抚,历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保等。

在雍正皇帝继位后,富察·马齐更是一跃与贝勒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三人一同成为总理事务王大臣,掌握这清朝的核心权力。雍正皇帝还在谕旨中说“马齐在此番大事中甚是勉力勤劳。他的勤劳,非寻常勤劳可比,胜于一切功绩。”

在雍正皇帝去世后,富察·马齐称病引退,在富察·马齐病重期间,乾隆皇帝曾派御医调治,并差其弟和亲王弘昼、皇长子永璜代为看视;在其病危之际,乾隆皇帝对他做出很高评价。富察·马齐去世后,乾隆皇帝赏银治丧,给谥文穆,数年后又令入祀贤良祠。后又加封号曰敦惠。

那么他是如何出卖国家利益的呢?

在明末时期,沙俄东侵的步伐就已经踏足东北亚了,但当时的后金(清)为了与明朝争夺天下,故而一直放纵着没有去管理;到清朝康熙皇帝时期,沙俄对边疆的骚扰更是频繁,烧杀抢劫,四处蚕食领土,惹得康熙皇帝大怒;但当时的清朝内部矛盾重重,首要的危害便是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和西北的准噶尔汗国入侵。

故而康熙皇帝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放在沙俄身上,毕竟沙俄远道而来,也没有太多的兵力;但东北终究是“龙兴之地”,不容有失,故而康熙皇帝派人两度击败沙俄,这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雅克萨之战”,战后双方于公元1689年缔结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东北边境线。

其实,在《尼布楚条约》中,清朝吃了很大的亏,丢失很大一部分原属于清朝的领土,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当时准噶尔汗国正在大肆侵占清朝的疆土,蒙古随时可能丢失;相比起准噶尔汗国的危害来,对康熙皇帝来说,东北那点事真的算不得什么,而且在他看来,丢失的那点领土也都是“荒芜之地”。

虽然东北已经划分了边界,但中部的边界尚未划分,这个重任就落在了雍正皇帝身上。话说,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沙俄利用中部边界未划定的状况,不断蚕食蒙古的大片土地;清朝也是明白的,所以一直希望能够尽早划定该地边界,但是沙俄认为拖延划界更为有利。对此,清朝政府将双方贸易与边界问题挂钩,限制沙俄商人在中国的贸易行为。

直到1725年时,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认为清朝政府在对准噶尔的战争中有求于俄国,此时划分边界可以谋得更大利益,因此她任命“特遣驻中全权大臣”,来清朝谈判商务和边界问题。雍正皇帝当然也是赞同的,于是特遣多罗郡王和硕、额驸策凌伯四格,兵部侍郎图理琛等前去会谈,而富察·马齐也是其中一员。

谈判期间,俄国代表团团长萨瓦经由传教士巴多明结识富察·马齐,后者“答应将在边境上促使有关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俄国朝廷”,前者则许诺赠以2000卢布的礼品。富察·马齐把清朝大臣们的态度和意见全部告诉了萨瓦,作为回报,条约签订后,俄方通过商队向富察·马齐赠以价值1000卢布的貂皮。

第二位,秦桧

秦桧,这个大汉奸,大卖国贼我们都很熟悉。他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奸臣、小人之一。不过人们对秦桧的痛恨源自于岳飞。也就是说,人们对岳飞有多喜爱,就会对秦桧有多痛恨。岳飞不仅是宋朝一位出色的人物,而且是中国人最崇拜和尊敬的英雄之一。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无能赵宋王室只好南迁到临安,苟且偷生。

靖康之耻后,岳飞军团崛起,他凭借高超的个人能力一跃成为南宋军方的高级将领,为南宋皇帝赵构效力。

公元1140年,岳飞军团作战勇猛无敌,打的金国军队落花流水,金兀术(zhu)不得不缩短战线,退回占领的开封。

岳飞穷追不舍,一直逼到朱仙镇,一场大战迫在眉睫。眼看就要消灭金兀术,但金兀术勾结了秦桧。

于是秦桧这个大卖国贼就向南宋皇帝赵高献计跟金人和解,而南宋皇帝也正有此意。接着岳飞就被皇帝的十二道金牌给请回了临安,回到临安后的岳飞就被解除了兵权。然后秦桧诬陷岳飞谋反,逮捕下狱。韩世忠质问岳飞是不是真的谋反时,秦桧说:“莫须有。”

韩世忠只好叹息一声:“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让天下人心服。”

之后岳飞被秘密处决。而秦桧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第一位,石敬瑭

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即后晋高祖,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是为(后)晋高祖。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时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

唐末帝李从珂继位后,任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但双方互相猜忌。

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后唐军兵围太原,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并甘做“儿皇帝”,成为卖国贼。随后,石敬瑭灭后唐,定都汴梁,国号“晋”。天福七年(942年),忧郁成疾,于六月在死去,时年51岁,谥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显陵(河南宜阳县西北)。

纵观石敬瑭之一生,起初靠骁勇善战发迹,继而因廉政而扬名。在战乱频繁之际,他借契丹人的援助问鼎中原,建立了后晋王朝。由于甘当百依百顺的“儿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外族,并且每年给契丹贡送布帛三十万,以换取契丹人对自己皇位的支持,从而将北方的百姓拱手送到契丹人残酷的铁蹄统治之下。从此,中国有了“儿皇帝”这一可耻的称呼。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的做法,对后世带来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直接导致以后黄河以北、以东地区的北方土地几乎无险可守,袒露于外族的威胁之下,为后来四百余年间契丹、女真、蒙古族南下入侵中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北部屏障,

燕云十六州

直接导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并入辽朝的燕云十六州,不只是辽朝的经济最发达地区,而且也是辽朝"汉人"问题最为突出的地方。

燕云汉人在辽、金王朝统治中国北方的历史上,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对待他们的态度上,辽、

燕云十六州

宋、金三个王朝却都采取了既拉拢又排斥的作法。辽朝用科举、任官和婚姻来使汉人忠于自己,但是又不信任大多数"非我族类"的燕云汉人,而将其置于社会的底层;宋朝出于对"胡化"汉人的歧视,指其为"番"、"虏";金朝则在重用部分辽朝汉臣的同时,在政治上将幽云汉人列于女真人、渤海人和契丹人等民族之后,排斥于统治阶层之外。另一方面,辽朝中后期的燕云汉人不仅在民族认同上日显孤立,且在政治态度上也没有固定的倾向,并非传统中认为的那样"心向中原",而是以利益为中心,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在辽、宋、金之间往来叛附,政治态度非常灵活。先协助辽朝抵抗北宋,眼见辽朝大厦将倾就意图附宋自保,继而又出于对北宋政权的失望,投奔金朝,并由此导致了金宋间的战争。燕云汉人对三个王朝各自的发展进程、力量的消长、以及中国北方政治格局的形成,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梁河之战,宋军虽然是以疲敝之师连续作战,但在战争之初确实是势如破竹。而反观契丹,在宋军进军之时,军民望风而降,幽州百姓甚至"以牛酒迎犒王师",说明在辽国在燕云一带的统治已经基本瓦解。--如果说宋朝曾经有一次最接近收复燕云十六州,那肯定就是高梁河。

可惜,高梁河最终还是惨败。高梁河一战,对宋辽双方的影响都是极其深刻的。从宋朝一方来说,从此再也不敢进行这种大纵深的军事突破,--换言之,宋太宗的胆子被吓破了。而对辽方来说,完全建立了对宋军的心理优势,而燕云一带的军民也再不敢对宋军寄以期望。

这种影响在雍熙北伐时的体现,对宋朝来说,在战略上只敢采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方式,同时还寄希望于燕云人民的响应。但他们没有想到,经过高梁河的惨败后,燕云人民已经不可能象当初那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了。因此我们看到在雍熙北伐的过程中,再也没有了辽国官军闻风而降的景象,相反,每下一城都必须经过血战。即使有投降的,也是在经过恶战后的被迫行为。

再说到国防资源问题,这也是宋代一个最大的缺憾。中国的地理形势,到了黄河流域,就是大平原。一出长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战,一定得要骑兵。而中国之对付北方塞外敌人,更非骑兵不可。而骑兵所需的马匹,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一在东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谓蓟北之野,即今热察一带。一是甘凉河套一带。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养好马。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在长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旷地,才能成群养,才能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而这两个出马地方,在宋初开国时,正好一个被辽拿去,一个被西夏拿去,都不在中国手里。与马相关联的尚有铁,精良的铁矿,亦都在东北塞外,这也是宋代弱征之一。王荆公行新法,一面想训练保甲,一面又注意到养马。但在中国内地养马不方便,据当时人估计,养一匹马所需的土地,拿来种田,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这是在农业社会里要准备战争一大缺点。王荆公不得已,定出保马政策,让民间到政府领马养。把马寄养在私家,一匹一匹分散养,平时民间可以利用领养之马,遇到战争需要,再临时集合。这种事,民间当然情愿做,领一匹马来,平时作牲口用,却不晓得马在温湿地带饲养不易,很容易生病死亡。但马死了要赔钱,于是农民把养马看作苦事。政府却要挨派,于是保马变成一秕政。其实这一方法,纵使推行有效,遇到战事,一群羸弱之马,也未必真有用。在这一制度上,也可告诉我们宋代国防上所遭遇的大难题。所以漠南天然牧场一旦失去,中原地区想养马,就要从人的嘴里夺粮食去给马匹,代价太大,农耕民族只能用丝绸去游牧民族那里换马匹,战力掌握在游牧民族手里。历代古代中原地区因为缺乏大量优秀的战马而无法消灭周围众多的威胁力量。所以历史上一旦农耕或游牧政权建立起农耕+游牧=复合型帝国就碾压对方。

燕云十六州在非汉族的统治者统治了455年(913-1368年)之后,直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燕云十六州得以重新并入汉人势力范围。古代骑兵的定位相当于今天的战斗机。和林是元朝岭北行省驻地。洪武五年(1372)正月,朱元璋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由木怜道出发,赴和林为中路军;曹国公李文忠为副将军,由帖里干道出发为东路军;宋国公冯胜为右副将军,由纳怜道出发为西路军,合骑兵15万,三道并进,出征漠北。骑兵15万,用于后勤运输保障的马匹更当倍之,因此,此次出征所用马匹至少在30万匹以上,规模之壮,在洪武一朝空前绝后。久经沙场的扩廓利用明军胜兵易骄的心理,诱敌深入。徐达冒进于扩廓与贺宗哲联军的伏击圈中,'骤与之战不利,死者一数万。"同样,明军则损失惨重。据《草木子余录》

载,"分三路出讨漠北, 大败, 死者前后约四十万" 。相对于人员, 战马损失应该更加惨重。如果说此时的朱元璋畏惧于被他称之为天下第一奇男子的王保保(

即扩廓帖木儿) 而不敢主动出击, 那么 "在洪武八年八月, ( 北元) 丧失了大将王保保, 十一年四月, 元主昭宗又逝世,

但明军还不敢乘机大举"日本学者和田清敏锐地觉察出这一现象, 但没有给出答案。不仅如此, 在以后长达 15 年的时间里, 也未见明军大规模出击的举动,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洪武二十年。从各方面分析,

战马的匮乏应是制约明朝大规模军事行动的主要因素。根据《明史》记载,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朝清点全国兵马数,计官兵1204923人,马仅45080匹,可见岭北之战后明朝军马的缺少。"与虏战失利,敛兵守塞"只能用步兵固垒。"马悉数不过二万,

若逢十万之骑, 虽古名将, 亦难于野战。所以必欲知己,

筭我马数如是。纵有步军,但可夹马以助声势,若欲追北擒寇,则不能矣。"其结果是步兵的战略投送能力远远弱于骑兵。"明军自是希出塞矣"。明军骑兵的严重缺失让朱元璋继承元朝最后一个行省的计划严重受挫。"按此和林之偏师也,我军鲜利,高皇盖数悔之。"最后只能在漠南设置诸多卫所,借地利屯田牧马助军资,以图反攻岭北。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

可以说,没有此人,中原大地不会遭受四百多年的苦难,怪不得会遗臭万年。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