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隋朝那么不得不说说隋炀帝杨广,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隋朝就是被他所败亡的,许多影视剧中都是关于他的负面,但是真正历史上的隋炀帝在位时却有两功绩,这两大功绩代表着两大工程,前者人尽皆知,后知默默无闻却连考古专家都钦佩不已。
一,大运河
公元604年,隋炀帝亲自赶到洛阳,视察了洛阳周围的环境。之后,他便命令有关部门在洛阳的汉魏城以西、故王城东的地方修建东都。他任命尚书杨素为修建东都的总负责人,又命令大臣宇文恺和杨达辅助杨素。他们征集了二百万民工,展开了大规模的修建工作。隋炀帝命人把长江以南、五岭以北所产的珍贵的树木,与众不同的石头的运到洛阳,当时的运输条件非常差,仅一根大柱子,就需要一千个人来拉。他还派人在洛阳城的西面,修了一座大花园,名叫“西苑”,将搜罗来的奇花异草、名贵的树木及世所罕见的珍禽野兽放到里面。在“西苑”的北面有一个“海”,里面修建了方丈、瀛洲、蓬莱三座“仙山”。“西苑”的南面挖了五个湖,湖边筑了几条很长的堤岸,岸边栽满了柳树和桃树。这五个湖与“海”由一道渠连接起来。隋炀帝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迁都这件事远远没有让他获得满足。于是,他又开始修建南北大运河,将海河、黄河、长江及钱塘江连接起来。
公元584年,隋文帝曾命令宇文恺开凿了由大兴城西北至潼关入黄河的广通渠。但是,到隋炀帝统治时期,南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大幅度提升,局部的运河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了。为了方便将南方的物资运到北方,从而达到控制全国的目的,隋炀帝开始修建长达五千余里的大运河。
隋炀帝首先开通了通济渠。这条运河起点为洛阳的西苑,终点为淮河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隋炀帝又派人对邗沟进行改造。邗沟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派人开凿的一条运河,隋炀帝派人将其加宽、挖深,从而将长江与准河连接起来。此后,隋炀帝又征集数百万民工,开凿永济渠。此外,隋炀帝又命人开凿疏浚了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由涿郡(今北京)到达黄河的永济渠,及从余杭(今浙江杭州)到京口(今江苏镇江)的江南河。将这些河渠南北连接起来,便成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接起来,形成了联通中国南北方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贯通之后,南方的物资便能够非常顺利地运往长安和洛阳,加强了隋朝对南方的政治和军事统治。同时,大运河还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使长江流域的文明和黄河流域的文明逐渐融为一体。
二,回洛仓
回洛仓位于河南洛阳市小李村,是隋炀帝在洛阳设置的"国家粮仓",主要是为了给当时洛阳城内的皇家供应粮食,2004年回洛仓被保护性挖掘,直到2012年才挖掘完成,从考古的情况来看,回洛仓规模之大,保存粮食技术之高,让如今的历史专家钦佩不已。
回洛仓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有50个足球场那么大,史料记载回洛仓"周回十里,穿三百窖,储积粮谷。"整个仓城有办公区、仓窖区、漕运区和车马道,总共700多个仓窖,每个仓窖可以存放50万斤左右粮食,这样算来整个回洛仓可以存放3.5亿斤粮食,让人不得不佩服。
根据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的记载,回洛仓存储粮食的方式,采用"穴地为窖,小可数斛,大至数百斛,先令柴棘,烧投其土焦躁,然后周以糠,稳贮粟于内"的步骤,而整个回洛仓建造十分科学,不仅地理位置干燥,而且处于高地不会有流水,仓壁周围有20公分的青膏泥,有很高的密封效果。
在青膏泥上面还有一层糠,配上木板或草席,能够达到彻底的防潮效果,还可以预防雨水渗漏,从整个回洛仓对粮食存储的情况来看,完全可以防潮除虫,粮食放到里面可以保存五年不坏,现代科技存储粮食自然更为高级,就算保存100年不还也可以,但在隋唐时期,粮食能保存五年不坏已经非常了不起啦。
考古专家对回洛仓进行保护性挖掘时,还找到了仓窖内满满的一窖粮食,虽然这些谷物都碳化了,但还能看出每粒粮食的形态,可见回洛仓仓储粮食的技术十分高超,实在令人惊叹,中国古代一直奉行"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所以古代统治者对粮食一直十分重视,才有了回洛仓这样的工程奇迹。
2014年6月2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上,已经把中国的回洛仓选入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的回洛仓是洛阳一处景点,据说是免费开放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感受一下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隋炀帝虽然残暴,但是还是一个比较有理想的君主,只是他的做法太过于激进,导致民力不能支持,最后逼的百姓活不下去,最后隋朝被推翻,然而,他的贡献还是不能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