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个十分强大的朝代,尤其李世民在位时期,更是被周围各国称为天朝,所以地位一直都是非常高的,要说当时哪个能做对手,也就是吐蕃了,当时因为吐蕃军事上的强大,甚至还把文成公主嫁了过去和亲。
文成公主是历史课本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在课本中,将她描写成一个和平使者,为了大唐和吐蕃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课本极力渲染文成公主和亲为吐蕃人民带来的好处,也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松赞干布对于这桩婚事的热忱。但事实上却恰好相反,在这桩婚姻之中,松赞干布始终占据主导权,文成公主当时入藏,是不得不嫁。
贞观八年,松赞干布第一次派遣使者来到大唐求亲,希望能够迎娶一位大唐公主。松赞干布想娶公主只是一个幌子,他更希望的是通过迎娶一位公主,从此跟唐朝缔结友好关系,吐蕃人民得以与大唐通商,互惠互利。唐太宗很看不起吐蕃,认为他们是不开化的蛮夷,所以一口回绝了松赞干布的请求,把他派来的使者给撵了回去。唐太宗一点面子没有给松赞干布留,使者回去将唐太宗的话原原本本的传达给了松赞干布,让他顿时勃然大怒。松赞干布立刻派出使者攻打自己周围几个跟唐朝交好的邻国,将他们打的节节败退,不得不纷纷向大唐求援。
唐太宗知道自己不可能一下子派出那么多兵,不然大唐的疆域就要无人防守了。唐太宗只能拒绝出兵,因此名声一落千丈。松赞干布见唐太宗没什么动静,干脆一鼓作气打到了大唐边境。唐太宗这才慌了神,他这下不得不派兵跟松赞干布正面交锋,但是对战了几次一直是输面多赢面少。这时候,松赞干布主动提出可以将战事化干戈为玉帛。他仍然愿意迎娶一个大唐公主,从此缔结两邦之好。唐太宗这时候就算是再不情愿,也只能乖乖的答应了。但是唐太宗还是使了个坏,他并没有选择自己的亲生女儿,而是从唐朝宗室女子中随便选了一个,封为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倒是也没跟唐太宗计较那么多,也并没有因为文成公主的真实身份而发难。都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少女,因为文成公主是被迫出嫁的,这一点令唐朝人感到十分屈辱。因此在记载这段历史的时候,文成公主的出嫁被描述成唐朝对吐蕃的施恩。松赞干布被描述成了一个被大唐公主的威严和美貌所征服的无用之人,而文成公主婚后的生活被描述的无比和美幸福。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松赞干布绝对不是一个良配,他的年纪首先跟文成公主就不匹配。再加上松赞干布并不是只有文成公主这一个妻子,在迎娶文成公主之前,他已经有了6个女人。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也不高,严格算起来,只能算是松赞干布的小妾。在文成公主之前,松赞干布还迎娶了来自尼泊尔的尺尊公主。
尺尊公主地位远远高于文成公主,至少她是个真正的公主。而松赞干布其实根本不喜欢文成公主,也很少宠幸她。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仅仅9年之后,松赞干布就离世了。此后文成公主一直过着孀居的日子,在30年之后,因为天花在吐蕃病逝。
不过对于唐朝而言,应该说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婚姻,使得唐朝和吐蕃关系一时间很好。而且,这样的和亲确实给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益处。相对于吐蕃的发展,唐朝的经济社会状态显而易见要优渥一点。和亲的副产品,即两地的经济交流,这才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和亲在唐朝时期,并不是孤例,至少笔者所记得的好像有两次。这充分说明和亲是一种常见的交往方式,至少是中原王朝和周边政权的一种互动形式。只是很多时候,和亲有,也需要有一定的警戒。
唐中期时,国势衰微下,吐蕃大肆进攻,整个西北地区狼烟滚滚。一直到唐朝缓过神来,才把这股势头抵了回去,最后还搞了个长庆会盟。其实对于唐朝而言,那是一个巨大的耻辱。说到底,对于中原王朝,和亲,派出自家的公主去和亲,那又该如何看待呢?女子是弱小的,却扮演着维系两者和谐关系的桥梁,其实是承担了本不该有自己承担的角色。那么,和亲,不正是反映出中原王朝的衰微和无奈呢!
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