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历史上,有一个地方十分有名,这就是马嵬坡,这个地方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地名本身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是因为他和唐朝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家一定猜到了,这就是著名的马嵬驿兵变,马嵬驿事件的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背后的策划者是谁呢?小编带大家重温这段历史,揭秘事件的真相。
马嵬山兵变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潼关失陷。潼关是中国古代京城重要的关口,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道路狭窄。唐玄宗派精兵大将重兵把守。叛军攻不进去潼关,但唐军内部却出现了矛盾,唐玄宗听信谗言,接二连三下令让其大将不再蹲守潼关,而是派兵迎战。关外的敌军早已预谋已久,养精蓄锐,只等唐朝大军出关,一举歼灭。待大将哥舒翰带兵出关被敌军打的落花流水后,想要收拾残局,却有心无力,最终惨败被俘。第二阶段。玄宗出逃。潼关失守,大将哥舒翰被俘虏后,长安城内乱作一团,一些官员和士兵纷纷放弃长安城,开始出逃。唐玄宗意识到想要挽救已无办法,身边大臣筹谋划策却无计可实施,最终不得不带着贵妃杨玉环和皇子出逃。第三阶段:发生兵变。唐玄宗带着贵妃和皇子出逃,一路走走停停,受尽千辛万苦。走到马嵬山时,遇到了叛军主帅陈玄礼,陈玄礼杀死皇帝身边士兵,逼迫他赐死杨贵妃。唐玄宗为保性命,狠下心来,将杨贵妃赐死在了马嵬山西门外。第四阶段:灵武即位。叛乱主谋李亨登基。马嵬山兵变过程跌宕起伏,后来被改编到戏剧和影视之中,是唐朝着名的一次兵变事件。
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三日清晨,一支近三千人的步队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长安北面的皇家禁苑,西出延秋门,一路向渭水便桥而去。就在四天前的六月初九,唐军大将哥舒翰在与安禄山叛军的交战中,三军尽没,潼关失守,关中的大门洞开,都城长安已经完备暴露在叛军凌厉的攻势之内。当天夜里,长安方面就得知了潼关失守的凶讯,君臣们在惶恐之中度过了一个难熬的漫漫长夜。第二天一早上朝,宰相杨国忠建议逃往他的老根据地剑南节度使的地盘。当天夜里,,特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召集禁军,厚赐钱帛,挑选了良马九百余匹,以供保驾之用。就这样,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之下,大唐天子悄悄离长安西去。
逃亡的第一天很正常,第二天接着走,到中午的时候,就走到兴平县的马嵬驿了。也就是在这时候,军队里出现情况了。什么情况呢?禁军将士们开始抱怨起来了,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情绪也越来越激动。怎么会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也很好理解,经过一天半的折腾,禁军们这时候都已经又累又饿,疲惫不堪了。而且,这些禁军都是长安人,他们的家人都留在长安,现在越走越远,前途渺茫,归期更渺茫,身体的困顿在加上精神的绝望,战士之中的不满感情也就越来越严重,眼看场面开始有点失控了。如何是好呢?
我们说过,禁军的首领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这是个老臣了。差不多半个世纪前,唐玄宗诛杀韦皇后,陈玄礼就是前敌指挥官。现在,陈玄礼听着战士们的抱怨,心坎产生了一种素昧平生的感觉。他知道,这种愤怒感情如果找不到入口的话,极能够引起军人变节,场面难以想象!可是,如何才能开导将士们的愤怒感情呢?陈玄礼想到了杨国忠。当时,杨国忠招乱基本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了,天下人说起杨国忠都是切齿痛恨,陈玄礼本人也恨不得杀了他。既然如此,何不让战士们杀了他泄愤!这样一来,既开导了将士的不满感情,又为国除害,不是一石二鸟吗?当然,陈玄礼也知道,一个将军,如果眼前没有高层支持,想要杀宰相,这不就等于谋反吗?陈玄礼可不想谋反。寻求谁的支持呢?唐玄宗?那是不能够的,杨国忠是他的宠儿,他不会同意。这时候,陈玄礼想到太子了。
太子是朝廷里的二号人物,而且,陈玄礼也知道,太子和杨国忠也有矛盾,何不寻求太子的支持呢?因此,陈玄礼就找到太子的亲信宦官李辅国,托他把杀杨国忠的想法告诉太子。太子李亨如何反应啊?要知道,李亨对杨国忠早就恨之入骨了。如果跟着杨国忠到他的地盘上去,李亨更加绝望了,真如果到了蜀地,他这个太子的位置可就更加难保了!所以,李亨虽然巴不得陈玄礼杀了杨国忠。然则,如何表态呢?李亨是个谨慎的人,他的表态也非常有水平,史书记载,“太子未决”。未决是什么意思啊?未决的真实含义是不反对,不反对就是同意为了。有了太子这个态度,陈玄礼就踏实了。
正好,这时候,杨国忠从驿站外面巡视归来。他一返来,马上就被二十多个吐蕃人围住了,这些人是吐蕃派到唐朝的青鸟使,刚到长安,正好赶上皇帝出逃,就跟着一起逃出来了。一起上,他们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看见杨国忠,就拦住他要吃的。杨国忠还没来得及回答呢,忽然,有一个禁军大喊了一声:“国忠与胡虏谋反!”紧接着,一支箭就朝着杨国忠射曩昔了,一下子就扎在了马鞍子上。杨国忠一看势头欠好,从速翻身下马,跑进了驿站的西门,想要寻求皇帝的保护。禁军哪能饶了他呀,追曩昔,手起刀落,一下子就把杨国忠的首级拿下来了。这还不算解气,他们还把杨国忠大卸八块,连他的肉都撕下来吃了,再把他的脑袋用枪挑着,悬挂在驿站的门外了。旁边的战士大声喝采。听见外面人声喧哗,御史大夫魏方进从速出来看怎么回事,一看杨国忠的首级,魏方进吓了一跳,说:“汝曹何敢害宰相!”这时候战士已经杀红了眼了,看见魏方进,二话不说,上来就是一刀,把魏方进也杀了。另一个宰相韦见素也跑出来看情况,乱兵下来就是一棍,打得韦见素血流满面。眼看着就要出第三条生命了,亏得有几个战士认识他,喊了一句“勿伤韦相公。”这才幸免于难。到这个时候,战士的感情已经失控了,把驿站团团围住,一时间杀声四起。
外面一番吵吵闹闹,等玄宗出来看了看怎么回事的时候,只看到门口挂着一个杨国忠血淋淋的脑袋,过了好一会儿,总算是明白刚刚发生了什么事情,“杖履出驿门,慰劳军士”,玄宗拄着拐杖走到门口,慰劳了大家,也就是等于承认了大家所为的合法性,不再穷究了。但事情还没完,禁军将士并没有就此散去或者整装待发。玄宗让高力士出去理解大家究竟想如何,将士们的答复是“贼本尚在”,罪魁祸首还在。陈玄礼代表禁军提出了哀求“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还要杀掉杨国忠的妹妹杨贵妃才行。
玄宗听高力士出去这么汇报,有点蒙圈了,“入门,倚仗倾首而立”,扶着拐杖靠在墙上发呆。不一会儿,另一位宰相韦见素的儿子韦谔来请示,玄宗很悲忿地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这事跟一个女人家有什么相干?此时,高力士才很冷静地对玄宗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旁边,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你自己考虑吧,要女人还是要你自己。再伟大的爱情,也不可以超出人自保的本性,玄宗很快做出了对他来说最简单也是最艰苦的决定。万般无奈之下,唐玄宗让高力士把杨贵妃领到佛堂里了,和贵妃诀别。杨贵妃说:“愿大家好住。妾诚负国恩,死无所恨。”唐玄宗也含着眼泪说:“愿妃子善地受生。”礼佛今后,高力士就把杨贵妃勒死在佛堂傍边。这就是白居易《长恨歌》所说的“六军不发无如何如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一年,杨贵妃三十八岁。她二十二岁来到唐玄宗身边,陪伴唐玄宗度过了十六年最快乐的日子,最后,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唐玄宗的平安。绝代佳人,就这样死于非命。
后人对于马嵬事变只看表面,只关注杨贵妃的香消玉殒,但是整个马嵬事变更应该关注的是太子李亨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李亨是整个马嵬事变的始作俑者,但是这可能是因为之后李亨登基而有意将这一段历史的记载故意模糊故意掩饰有关。在诛杀了杨国忠后的第二日,李亨乘势摆脱了父皇近二十年的控制,终于得以自立门户,开始以自己的意志单独行事。如果不是在马嵬驿果断处决杨国忠,等一行人进入巴蜀,有了剑南节度使的兵力支持,杨氏权必将定做大,届时可否还是李氏天下都成问题;如果李亨不是果断分开玄宗,而是跟着玄宗等人逃亡巴蜀,那么半壁江山都会落入叛军之手,至少全体南边全面沦陷,所谓李唐最好的结果不过是偏居一隅的地方政权,要想光复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