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曹操还没把司马懿驯服就死了 结果赔上整个江山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被封为魏王,距离天子之位只有一步之遥。

按理说,早在三年前被封为魏公时,曹操就该立世子,可是他没有。现在封王,更应该指定太子,可是,他还是没有。

夜长梦多,一件事情迟迟不做,那就会发生改变。

在当时,没儿子是个很大的麻烦事,但是曹操的麻烦却是能干的儿子太多。太后卞氏生子三人:曹丕、曹植、曹彰。曹丕最迟在十一岁时就随父出征,经历生死之战,积累了军事经验;曹植文采斐然,诗文天下知名;曹彰武艺高强,力能搏虎,骁勇善战。三子之中,曹彰任勇彪悍,不喜读书,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愿作将军”,因为他不是太子的理想人选;曹丕偏武,曹植偏文,但是兄弟二人皆为文武通才,均可领兵上阵,在曹操看来两个儿子都具有经天纬地之才,选谁为太子,让人纠结。

其实,晚年备受病痛折磨,因而追慕仙道的曹操,是倾向于浪漫情怀更胜的曹植的,否则他早就按照常规选定曹丕了。可是,立嗣以长是铁的定律,要违背必须有铁的理由,可是曹操没有,因为曹植文胜于质,不具备乱世雄主的气质。

选曹丕还是曹植,曹操纠结着。

立嗣是立国之本,立嗣问题上出乱子,天下往往出乱子。曹操迟迟不指定太子,投机客们就看到了机会,在曹丕和曹植之间选择一人,彼此站队。选曹丕还是曹植,决定自己的政治前途甚至身家性命。曹魏集团的官员们,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考量斟酌,做出自己的选择。

曹操的选择就是大家的选择。曹操迟迟不做出选择,有人就想,是不是曹操要改变立嗣以长的规则,于是就选择站在曹植这边,积极地为曹植造势。

做为属官,司马懿每日与曹丕形影不离,他必须要做出明确的抉择,没有骑墙的可能。假如拥护曹丕,他必须旗帜鲜明,要是有丝毫摇摆,就会被曹丕发觉;而他被视为曹丕一方的人员,假如拥护曹植,也必须敞开底牌,否则很难获得曹植一方的信任。

司马懿毫不犹豫地对曹丕说:你是天经地义的太子人选!

虽然曹操有改变立嗣规则的可能,但是三年了没有做出决定,说明他没有改变的勇气。当无法确定一件事情是不是有变的时候,那就先按照最后不变做规划。毕竟,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去走,不如走在原来的路上省力。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司马懿是曹丕的属官,支持曹丕就是走在既定路上,如果转而支持曹植,非但是另外开辟一条新路,而且要先摧毁正安放着双脚的这条路。

既然没有力量改变,那就确保现状。

司马懿很快成了曹丕一派的有生力量。他为曹丕出谋划策,与曹植一方斗法。他斡旋奔走,利用世家人脉,为曹丕争取支持。在嗣位之争的艰难征程中,司马懿与陈群、吴质、朱铄三人优化组合成最有战斗力的团队,为曹丕上位摇旗呐喊,后来被人称为“太子四友”。

事情的发展证明,司马懿的选择是正确的。最终,曹操听从元老派的意见,为了维护稳定,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的十月,指定曹丕为太子。

司马懿成了曹丕最信任亲近的人,二人入则同室,出则舆,朝夕相对,抵足谈心。每有大谋,曹丕必先与司马懿相商,而司马懿辄有奇策。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登上太子的平台,司马懿从一个可有可无丞相府属官,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曹魏重臣。

曹操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司马懿。他发现了,司马懿的确是个有头脑的人,可当大任,但是他有狼顾之相,看上去也确是阴险毒辣之人。

不能让这只狼留在太子身边,曹操要替曹丕扫清障碍。

“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曹操再次对曹丕说。

曹丕再次为司马懿说好话。

曹操可以杀司马懿,但是曹丕不能没有司马懿。这时的曹丕,太子之位尚且遭受威胁,曹操曾打算授予曹植重兵,让他出征,而曹植一方的人也一直在谋求机会。曹丕太需要司马懿了,这时的他迫在眉睫要解决的是曹植对太子之位的威胁,而不是司马懿对曹魏江山的威胁。因此,曹丕不能失去司马懿这个股肱心腹,就在曹操面前极力说他好话。

曹操的猜忌让司马懿胆战心惊,他只能更加勤于职守,夜以忘寝,不辞辛苦,亲力亲为。

司马懿就像狗一样,夹着尾巴为曹家效力,曹操这才稍稍安心。

其实,曹操并不认为司马懿有什么实际的威胁。

已经操控天子的曹操,何惧一无实职无实权的太子属官!

纵然你天生是狼,我也能把你驯化为我家的狗!

于是,曹操把司马懿调出太子府,任命他为丞相府的司马。

司马是军事属官,仍然没有实权,但是可以协助处理军务,参谋献计。这个任命,既限制司马懿的发展,又利用司马懿他的头脑,曹操的用人智慧高深莫测。

曹操本打算有足够的时间驯服司马懿,可是,他没想到事情在一个他根本没想到的环节上发生了变化。

这个变化就是他要死了。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亲率大军西进,与刘备争夺汉中,耗费数月时光,也没寻到机会突破刘备防线,只能无奈撤军,途径洛阳,曹操病倒在床。

病榻之上的曹操,懊恼万分,他想如果四年前听从司马懿的计策,也许汉中就不会被刘备攻取了。

四年前,曹操如愿攻占汉中,这时刘备攻占益州不足一年,又征调军队,准备东出,支援关羽军团与孙权争夺荆州。随军的司马懿对曹操建议:“刘备诈力俘虏刘璋,蜀人尚未归附,却又远征江陵,这正是我军破蜀良机。今若陈兵耀威汉中,,益州就会震动不安,再进兵威逼,敌军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建大功。圣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

曹操没有听司马懿的,说:“人苦于不知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七天后,从蜀中投降过来的人说,蜀中兵变频频,一日十惊,刘备虽然斩杀骚乱者,但是也不能安定局面。

曹操错过良机,没有及时进攻益州,刘备得以立足益州,进而攻取汉中,以至曹操至死也未能再踏进汉中。

曹操困于病榻,思维却驰骋万里。他又想起两年前,司马懿上书说,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驻守边防,但是曹操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但是,当关羽进攻荆襄的时候,胡、傅二人果然降蜀。

接下来,关羽攻势越来越猛,威震华夏,曹操感觉到了威胁,想把天子从许都转移到河北,以避锋芒。这时司马懿却反对曹操,他说轻易迁都则示敌以弱,造成人心不稳。他献计让孙权进攻关羽后方,那么樊城之围自动解除。

这次,曹操听了司马懿的。孙权果然派遣吕蒙袭击荆州,关羽最终败走麦城。

荆州易主,成了东吴地盘。因为担心东吴掠夺人口,曹操打算迁走荆州遗民和颍川屯田的军民。司马懿对此又表示反对,他认为关羽刚刚新败,逃亡的人正在观望,如果迁走正在安居的人,逃亡的人就不敢回来了。

这一次,曹操又听了他的,没有移民。不久,先前藏窜逃亡的人,果然都复出归化。

曹操患的是头风,发作时头痛欲裂。他想起自己自己征战拼杀一生,最后却不得不听命于一个年轻人,不禁胆战心惊,头风再次爆发。

他再次昏睡过去。

一会儿,曹操发现面前有三只马同食一槽。马的凶狠贪婪,让曹操厌恶不已。

曹操醒了,才发现刚刚是做梦。

这个梦意味着什么呢?

马,不正是司马懿吗?槽,不正是曹氏吗?

三马食槽,不正预示着司马懿要吃掉曹魏的基业吗?

曹操全身直冒冷汗,他大喊:传太子!

在战场上面对千军万马时,他也未曾如此声嘶力竭地吼过。

可是,太子正远在邺城。

也许,此刻曹丕正和司马懿商量如何顺利登上王位呢!毕竟,曹操病危已是天下皆知,他死后应该是曹丕继承魏王之位。

可是,偏偏这时曹操急召驻守长安的另一个儿子曹彰火速见驾。

长安重地,曹操却让守将曹彰离开而赴洛阳,定有大事相嘱。

此时,还有什么比太子即位更大的事情吗?

曹丕和曹植,一对亲兄弟,都把对方看成了最危险的人,浑然忘了考虑一下谁是对父王基业最危险的人。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