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自顺治皇帝起,为维护朝廷秩序,下令“禁止宦官参政”。但是,清末时期,宦官重新掌握了权力。一方面他们不直接参与外官政治,另一方面他们还是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这一切的源头就是慈禧太后。因为慈禧垂帘听政,只能用宦官作为耳目,所以她宠信了很多宦官,使得清末时期宦官把持政权,宫廷之中乌烟瘴气。这其中就包括“大太监”李莲英。
同治十三年,时年二十六岁的李莲英出任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一般来说,进宫服役三十年以上的太监才有资格担任这个官职,而李莲英此时进宫刚满十七年。光绪五年,李莲英出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光绪帝被慈禧控制,实际上已经对朝政无能为力。李莲英作为慈禧面前的红人,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李莲英三十一岁那年,地位已经比得上敬事房大总管了。
慈禧太后权势最盛之时,李莲英也是在朝堂之中呼风唤雨。即便是官职一品的李鸿章李中堂,也得跟这太监好声好气地说话。要是惹恼了这位大太监,他在慈禧耳边稍微吹那么一点风,李中堂也是吃不了兜着走。
前面我们说了,虽然慈禧掌握大权,但只能说是“垂帘听政”,朝堂之上坐的还是皇帝,她是坐不了那把龙椅的。所以慈禧掌控朝堂就需要一些人做她的耳目。太监就正好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这些太监中,李莲英最受慈禧青睐。李莲英心似明洞,巧舌如簧,有一手见风使舵的本领。这些特性也使他在宫中如鱼得水,很快出人头地。
然而,就在这时,他的母亲去世了。既然已经出人头地,李莲英就决定厚葬母亲,让母亲风风光光地离开。
李莲英母亲的死讯很快就传到了慈禧的耳朵里。对于这位她极为宠信的太监,慈禧也有一些特殊的感情。慈禧从国库里掏出五十万两白银,赐给李莲英用作母亲的安葬费。
有了钱之后,李莲英决定大办一场。于是,李莲英联系了自己在乡下的两个兄弟,和他们一起操办葬礼。李莲英为母亲购置了最好的棺材、寿衣和大量的陪葬品,请了十里八乡最好的鼓乐队和司仪。
朝堂中的大臣也是纷纷来灵堂送礼吊唁,他们也想趁这个机会和李莲英交好,毕竟李莲英可是慈禧面前的红人,他说话比奏折还有用。袁世凯更是派来了三百士兵为治丧会维持秩序,充当门面。
然而不知为何,李莲英却没邀请来一个乡亲。
最终还是慈禧对他说:把那些士兵撤走就行了。
李莲英恍然大悟,这些个士兵往这里一站,老百姓哪会敢来?李莲英连声谢过老佛爷,之后马上撤走了那些士兵。果然,士兵撤走后,乡亲街坊纷纷前来吊唁,李家一时风光无两。慈禧晚年把李莲英当作唯一的精神依靠,经常和李莲英一起散步、聊天。后来慈禧去世,李莲英为其守灵百日后隐退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