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锦衣卫里坏蛋多?但这个指挥使是个大好人

说起明朝锦衣卫,几百年后,还感觉有些毛骨悚然。它本朱元璋所创建,掌刑狱,行侦察、逮捕、审问。于刑部之外,另起炉灶,直接忠于听命于皇帝。正因有此特权,免不了就会滥用。最终,在创建五年后,1387年,朱元璋解散锦衣卫,烧毁刑具。因为他作为一个明君,看出施法外之法,必乱上加乱。当然,亦因他需整肃的功臣们,也整得差不多了吧。锦衣卫在洪武一朝的历史使命完成了。对于锦衣卫里人,朱元璋这是过河拆桥啊。但他是皇帝,既能让你们狗仗人势,也能让你们变成落水狗。翻云覆雨,没办法。

只是,到了明成祖朱棣时,锦衣卫,又重建了。并终明朝之世,到崇祯自杀亦未绝,直到南明永历帝逃到缅甸,在咒水之难中,几十大臣被杀,锦衣卫才寿终正寝了。

清朝人张廷玉等在撰写《明史》时,对锦衣卫,可没什么好话。

“成祖即位,知人不附己,欲以威詟天下,特任纪纲为锦衣,寄耳目。纲刺廷臣阴事,以希上指,帝以为忠,被残杀者不可胜数……至其后,厂卫遂相表里,清流之祸酷焉……祸流中外,宗社几墟”——这些评价来自《佞幸传》,虽然造成宗社几墟者,还有其他坏蛋,但锦衣卫之人,被列入佞幸者,比什么方士啊、伶人啊,多得多。

有纪纲,有门达,有逯杲,有钱宁,有陆炳。被张廷玉列为佞幸的,有明一代,二十一人,锦衣卫竟占四分之一弱,可见,他们的名声,实在是坏到了极点。

明英宗朱祁镇时,大太监王振怂恿着御驾亲征去打瓦喇部落的也先,哪料到数战不胜,朱祁镇竟然做了蒙古人的俘虏。丢人啊!

当时,群臣死的死逃的逃,就袁彬一直跟在他身边照料他。“上下山坂,涉溪涧,冒危险,彬拥护不少懈”,“

周旋患难,未尝违忤”,对明英宗,是尽力保护、维护,哪怕他是落草的凤凰,袁彬也没把他当鸡,而继续当成龙。这真是难能可贵。因为当时,也先很可能一刀把朱祁镇宰了,你袁彬,有时间对他好,还不如多去跟蒙古将领们攀攀关系呢!

袁彬做不出来。他心中只有皇上。“夜则与帝同寝,天寒甚,恒以胁温帝足”——抱着朱祁镇的脚放到自己胸口,给他取暖。

也先听信谗言,知道要打击明英宗,让他尽快投降,得先把袁彬解决掉。某日,袁彬已被士兵们绑到野外,将被大卸八块呢!命悬一线之时,英宗赶到,求爷爷告奶奶,终于把他的命,给救下来了。虽然《明史》中未记,但咱想,当时他们一定是抱头痛哭吧!

袁彬对英宗好,朱祁镇也缺不了他。“彬尝中寒,帝忧甚,以身压其背,汗浃而愈”——之前是袁彬给朱祁镇暖脚,现在是朱祁镇给袁彬暖身子。两人肌肤相触,袁彬出了一身汗,感冒神奇地好了……果然,以龙作为药引子,效果不一般啊。

反正,在英宗被俘的那段岁月里,“视彬犹骨肉也”——此时,朱祁镇22岁,袁彬48岁。这骨肉二字,当不是指儿子,而是指亲人吧……

有了护驾之功,袁彬自然是官运亨通,历任锦衣卫百户、指挥同知、指挥使。但他居功不傲,为官不骄,与人为善,以德报怨。

当时门达受皇帝宠幸,群臣无不投其所好,只有袁彬“不为屈”。终被门达诬陷治罪。已经夺门之变再次称帝的朱祁镇跟门达说,“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英宗这话,既体现了对门达的绝对信任,又未忘当年与袁彬共患难的真情——虽然,显得糊涂。

未久,英宗驾崩,蹦哒得上了天的门达,掉到了地下,摔得很重,充军南丹——远在广西啊。在那时,基本就是有去无回了。想来,此刻那些平日里踏破他家门槛的大臣们,都落井下石,唯恐对他的揭发不全面、唯恐用词不恶毒、唯恐他不早死。只有袁彬,竟然“饯之于郊,馈以赆”。做人做到这个份上,也真佩服他了。

最后,《明史》的编撰者们,给了袁彬极高的评价——掌锦衣卫者,率张权势,罔财贿。彬任职久,行事安静——与那些嚣张跋扈、贪财纳贿的指挥使一对比,袁彬真是另类的好人啊!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