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宋朝一些大家不知道的事:交子胀破了北宋王朝

富甲全球的大宋,史上最幽默的宰相石中立,“交子”胀破了北宋王朝。

赵匡胤此人是职业军人出身,按理说应该好勇斗狠,热衷攻伐,重武轻文。谁料到这位宋太祖竟然是个热爱生命、热爱世界和平的好男儿,解决事情尽量避免杀戮。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初登大宝不久,赵匡胤就在太庙的一间密室中立了一块碑,此后大宋新皇登基,都要由一位不识字的太监带到密室里瞧瞧那块碑。碑上到底写了些什么,除了皇上谁也不知道。直到金军攻破汴梁城,打进太庙才真相大白,碑上赫然书写着三条,大意是:第一,不杀柴氏子孙(后周的后裔),如果他们谋反,就在监狱里让他们自尽,不能公开杀掉;第二,不杀士大夫,尤其是那些谏臣;第三,子孙如果违背了前两条,天诛地灭。

赵匡胤

这“勒石三戒”不仅给大宋历代皇帝划下了执政的底线,也给大宋的经济方针定下了基调,通俗来讲就是三个字:不折腾。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能和平解决争端,就不诉诸武力;对内能调和矛盾,就不激化冲突。

在不折腾国策的指引下,大宋的经济一举超越了此前历代的各项纪录,连宋朝平民百姓的生活也要好于其他朝代。这样一个安定团结奔小康的局面是如何得来的呢?我们不应该把1000年前宋朝的成绩过分拔高了,这个朝代的经济基础还是广大的自耕农们,这些农民上交的皇粮和税款,支撑起了大宋的江山社稷,骨子里大宋还是很传统的。

但在经济上,宋朝同其他朝代相比,有两个亮点,第一个是开源,就是海外贸易搞起来了。

原本古代中国通过陆地上的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做贸易,但宋朝建立没多久,西北的党项人就起兵造**,建立了西夏,阻断了宋朝与中亚、西亚的路上贸易通道。不得已,宋朝的对外贸易转向了东南沿海,竟然开辟出了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朝出口货物包括丝绸、瓷器、糖、纺织品、茶叶、五金。进口货物包括象牙、珊瑚、玛瑙、珍珠、乳香、没药、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几百种商品。南宋时每年通过市舶司获得的税收已经达到200万贯,占到了全国财政收入的6%。这只是官方的收益,民间也有许多人从事海外贸易,获利颇丰。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虽然大宋的税收主要来源还是农业,但有了大规模的对外贸易,日子自然要比闭关锁国的那些朝代富裕多了。此外,它还有另一个亮点,就是消费拉动型经济。

汴梁城内皇族、官员、军人、商人云集,人口达百万之众,这些人的吃穿用不是附近州县能够充足供应的,于是北宋依靠运河漕运,从日渐富庶的江南地区运送大量的物资到汴梁。

汴梁城庞大的消费力和强大的购买力,刺激了全国各地的生产力。宋朝和古代许多重农抑商的朝代不同,它对商人的限制相对宽松,并不惧怕商人做大后威胁皇权。而经商获得的利润,要比务农高出许多倍,手工业、商业发达的国度自然要比畜牧业、农业发达的国度富裕,宋朝的手工业、商业的发达程度在历朝历代中堪称高峰,所以能够富甲全球也就不奇怪了。

历史上那些宰相,常常喜欢把江山社稷挂在嘴边,把严肃正经贴在脸上,仿佛拒人千里之外。而宋代宰相石中立却和蔼可亲,幽默至极,颇为另类,堪称史上最幽默的宰相。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是任职郎官的时候,他曾经与同僚们一起参观皇家动物园里畜养的狮子,大家边观赏狮子,边聊起了狮子的喂养。主管畜养的人说:“一头狮子每天要喂五斤肉。”这群工资收入不高、一年难得闻几次肉香的穷公务员连连咋舌,纷纷叹息道:“我们这些人,连一头狮子都不如。”言下之意,待遇低呀!石中立马上接茬说:“这当然,我们都是员外郎(园外狼),‘园外狼’的待遇怎能和‘园中狮’相比呢?”众人捧腹。

宋仁宗康定年间,西夏入侵,宋军节节败退,朝廷一筹莫展。当时,大臣张士逊告老,朝中一些好友都赶去祝贺他光荣退休。张士逊举行家宴,款待大家,喝到酣畅处,他感叹道:“我本是一介小民,见遇明君,终于功成名就,衣锦还家。如今海晏河清,天下太平,我也算知足了。”一副居功自傲、得意洋洋的样子。谁知,石中立不仅没有顺着他的口气恭维一番,反而冷声冷气地说:“如今呀,只有西边鞑虏未除,战火纷飞。”众宾客顿时失声喷饭,杯盘跌落一地。

景佑四年(1037年),石中立鬼使神差地当上了参知政事,即副宰相,成了最高行政长官之一。俗話说,到哪山唱哪山的歌,当了宰相之后,应该注意一下身份了,该打官腔时还得打打官腔,树立领导权威嘛,可是他依旧口无遮拦。一次,他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左右吓了一大跳,赶紧扶起他,他却拍拍身上的灰尘,戏言说:“幸亏是‘石参政’,倘是什么‘瓦参政’,早就化为齑粉了。”作为百官之首,他的言行颇让好友们担心,朝士上官辟曾语重心长地劝导他说:“您如今位居‘宰执’,名位至高,为什么还整天嘻嘻哈哈没正经呢?”石中立一听,马上笑呵呵地回答:“您管好‘上官辟’(鼻)就行了,何必还要管‘下官口’呢?”全然没有宰相的样子,真是本性难移。

如果你有幸穿越到北宋衙门,会发现那里一畦畦绿油油的蔬菜铺满了官衙院落。当时几乎大小官员都在自家府院内种菜,有的官员甚至把种的菜拿出去卖。为什么当时的大臣们会这样呢?因为当时的物价比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斗米的价格短短一个月内就能从60文飙至120文,蔬菜也不例外。这样看来,也就不难理解了。那么,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是怎样造成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铜钱越铸越荒

公元10世纪末,赵宋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且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属于国势衰弱的朝代,但它繁华的商业却在历代王朝中无出其右。商业的空前繁荣亟需大量的货币。在北宋立国之后的百年内,政府总铸造铜钱不少于1亿4千万贯,若加上私铸的铜钱,含计当接近2亿贯。

北宋大规模地铸造铜钱,引发了民间的用铜荒,铜器严重匮乏,致使铜器价格节节攀高。如此一来,不少人直接将铜币熔铸成铜器,从中牟取暴利,久而久之,民间铜钱流通数量急剧减少,铜钱本身的价格也高昂起来。人们拒绝将不断升值的铜钱拿到市场上流通,这就引发了北宋王朝的“铜钱荒”。面对这种局面,北宋政府没有采取有效手段打击投机、稳定币值,而是一味加大铜币的铸造量,结果可想而知,铜钱越铸越荒。

劣币驱逐良币

宋太宗初年,为应付铜钱荒,成都十六家富商订立契约,创立了发行纸币的私人金融机构“交子铺”,开始发行信用纸币“交子”。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一开始只是一种民间的汇兑凭证,并非真正的货币。后来因为交子的便利以及官方的肯定让其一跃成为全国通行的货币符号。

北宋最初对纸币的使用很谨慎,严格遵守准备金比率发行,维护了纸币的市场信用,因此从宋仁宗到宋神宗的50年间,纸币币值保持稳定,为大宋的经济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到了宋徽宗时期,蔡京太师主持朝政,开始大肆印刷纸币。不顾后果地印刷使纸币的准备金比率越来越低,到最后,没有准备金也照样发行纸币。大量的纸币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纸币大幅度贬值,民众于是拒绝接收纸币,手头有纸币的人也尽快兑换成铜钱或实物,把铜钱压在箱底存着。于是市场上纸币充斥,铜钱荒上加荒,纸币渐渐驱逐了铜钱。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混乱的局面,北宋官府不得不宣布,民众纳税时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铜钱,纸币和铜钱的币值必须按照某个固定的汇率进行兑换。这种做法无异于官方宣布降低纸币的信用等级,向老百姓暴露纸币的信用已濒临崩溃的现实。北宋末年,面对辽、金的威胁和南方的方腊起义,朝廷终归耗尽了老本,纸币失去了本就少得可怜的准备金,只能在高通胀中沦为一堆废纸。

可以说,北宋的衰亡与其混乱的货币政策不无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交子胀破了它曾经繁华的身体,而北方金兵的南下只是收拾残局罢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