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小时候看《隋唐演义》时,对第八条好汉、忠心耿耿保大隋江山的靠山王杨林,印象最深的不是他的武艺,而是他广收义子。他一旦看到哪个年轻将领武艺、智谋出众,是可造之材,就将他收为义子。连后来大唐功臣秦琼也做过他的十三太保。我们去关帝庙,会看到关帝塑像背后站立的两员大将,一个是贴身保镖周仓,一个是他最器重的儿子关平。——这儿子也是关羽收养的义子。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地义军将领有收养义子的习惯。朱元璋收养的义子,见诸史册的不下十余人,如沐英、李文忠、平安、何文辉、朱文刚、朱文逊、徐司马、真童、金刚奴等等。朱元璋最有名的两个义子,一个是外甥李文忠,一个是世代镇守云南边陲的沐英。朱元璋从皇觉寺出来造反,是做提着脑袋吃饭的勾当。家中亲人的死活也没法顾及。在天灾加兵祸的时代,朱家的兄弟姐妹差不多死光了。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已经自领一军、羽翼丰满了,那一年他的侄儿文正、外甥文忠来投奔他。他的姐姐、哥哥都死了,两个孩子能找到手握兵柄的亲人,便有了活下来的希望了。当时外甥十四岁了,连个大名都没有,大家叫“保儿”,他牵着朱元璋的衣服玩耍——大概怕这个舅舅走掉了吧。一向严酷冷漠的朱元璋也感叹道:“外甥见舅如见母也!”战争年代正需用人,上天把已经快成年的侄子、外甥送回来,自然会加以好好培养,作为倚重的将领。
古代的将帅大多喜欢收养义子。分析其原因不外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人和人的亲密程度是靠血亲或姻亲维系的。在残酷的战场上,这种关系就更为重要,所谓“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自己的儿子是最放心的。可是一个人生育能力有限,就是广纳妻妾,也不可能太多,而且不可能一一养活。朱元璋生了几十个儿子,已经是很了不得了。况且这些儿子要么年龄太小,要么有可能是个纨绔子弟,不能堪当大任。尤其是军旅中,死人的事情是常有的,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冒着生命危险冲锋陷阵,老爸有点于心不忍。乱世用“物竞天择”的规律给筛选一遍,而那些乱世中能幸存的孤儿呢,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长大,生存能力极强,这样的人,完全可以培养成担当一方大任的将军。他们父母早亡,四处流浪,只求能有口饭吃,苟全性命而已。又因为受尽了颠沛与欺凌,对别人给的恩惠格外感念。一旦被某个头领收为义子,大多会誓死效忠。后人评价元末头领广收义子,是“以为将帅之储备,或为监军。皆看中其忠诚度”。
认干爹、收义子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很普遍的现象。实际上是将没有血亲关系的人用“拟血亲化”、“准血亲化”的方式固定下来。比如说过去农村里,两家人相处很好,那做好朋友不是很好吗?不行,朋友关系太不靠谱了,总觉得不太牢固。要么就对个娃娃亲,你家闺女许配我家小子。如果双方没有条件结成儿女亲家,怎么办?那就认干亲吧,你家孩子叫我干爹,两家就有了虚拟的血亲关系。——好像不这样做的话,那种投缘的好朋友关系就会不稳定,叫人放心不下。
朱元璋广收义子便是这个道理。让那些被收养的孤儿,为自己卖命,光给他们恩惠还不够,必须有父子的名分。——这就是为什么朱元璋让外甥都改姓朱,按着朱家辈分起名“朱文忠”。这外甥本来就够亲的呀,外甥半个儿呀。可是外甥毕竟是外姓人,让他成为义子,不是显得更亲密吗?——沐英、何文辉原来叫朱文英、朱文辉,大明建立后因劳苦功高,皇帝特赐恢复原姓。恢复原姓在皇权时代,是莫大的殊荣,说明给他光宗耀祖的机会了。
但“义子”毕竟不是自己生的,战争中让他们领兵打仗没必要像对亲儿子那样担心安危,朱元璋义子在革命尚未成功时牺牲的不少。而那些九死一生活下来的义子呢?天下一统后,又担心他们能力太强、功劳太大,危及自己亲儿子的江山。李文忠在朱元璋的功臣中,列第三,仅次于徐达、常玉春,自己又有皇帝义子加外甥的这层关系,可他非常低调。他死后,他的儿子李景隆还是卷入了朱家叔侄的江山争夺战。先是带领南军,奉表哥孝文帝之命,北上讨伐表叔。等表叔朱棣的部队打倒南京城时,又反戈一击,开门投降。义子平安,父亲从朱元璋起兵,战死后,平安被朱元璋收为养子,骁勇善战。靖难之变,率军与燕王战于白沟河,差点俘虏了燕王朱棣。朱棣即帝位,怀恨在心。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朱棣巡北京。快到达北京的时候,翻阅百官前来朝拜的奏章,看到平安的名字,对左右曰:“平保儿尚在耶?”平安听到后,知道皇帝不想自己活着,为了子孙考虑,便自杀。永乐帝看到这个干兄弟倒还知趣,命令平安的儿子袭了父职。
沐英是众多义子中下场最好的。他很早就去守边疆,远离了宫廷斗争,得以免祸。马皇后死时,他哭到呕血的程度。几年后太子朱标又死在朱元璋前面,他又伤心大哭,因此得病去世。早年他在朱元璋帐下,干爹要求严格,动不动就处罚这些义子,全靠慈祥的义母马皇后和仁厚的大哥朱标说情,减轻处罚。对一生依仗的两个亲人的死,从亲情来说,哀恸是自然的。另一个因素大约是以后朝廷里少了两个可以维护自己的重量级人物,对干爹朱元璋的暴戾,义子们恐怕比天下臣民了解得更透彻。别看沐英已经开府建衙、威震西南,可还是害怕喜怒无常的干爹。
从朱元璋和义子们的关系来看,大约可以明白,古时候大人物收干儿子,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